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園林藝術的推陳出新

園林藝術的推陳出新

日期:2016/12/15 0:57: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這裡不妨以嶺南的園林為例。

  園林藝術大師陳從周在《說園(五)》中提到:“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學習中土,明治維新後效法歐洲,近又模仿美國,其建築與園林,總表現大和民族之風格,所謂有‘日本味’”。人們也不曾忘記,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計成的《園治》,也是流失至東瀛,後來才找回來的。狹隘的倫理中心主義,不知使多少有真知灼見的名著或流失、或銷毀、或隱晦。從日本轉錄回來,我們才算有了自己的古園林的圭臬。不過,陳從周一語,令我想到,現代國畫大師林風眠的畫,是直接吸取了西洋畫的畫法,從而自成一格;而著名的嶺南畫派,卻是從東洋畫獲得創新靈感的,不過,東洋畫,卻也是模仿西洋畫而來的。嶺南畫派繞了一個彎學,經過東洋學西洋,但學出來的風格,與林鳳眠的畫可謂迥然不同。從此倒可以看出來,幾經轉折,風格也是不會相似的。

  園林也是一樣。

  番禺的余蔭山房,是嶺南晚清的園林代表作之一,園主曾官至刑部主事,後看破紅塵告老還鄉。該園林有嶺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風格,上接古越先民的裝飾風格,中承園主北方為官之際浸潤的中原文化之氣,下連西洋園林於廣東“西風日漸”的影響,從而涵蓋有東西、儒道的文化。園林的軸線十分顯著,中軸線上有兩池一橋一榭,東池為八角狀,西池長方形,當中為廊橋。橋一邊為“浣紅”,一邊為“跨綠”,其山石造景,水泉型造、花木配置,“求真而傳神,求實卻寫意”,頗得中國古典詩文之神韻。

  深柳堂有聯為:

  鴻爪為誰忙,忍拋故裡園林,春花幾度,秋花幾度;

  蝸居容我寄,願集名流笠屐,舊雨同來,今雨同來。

  “玲珑水榭”之聯,為主人所親撰:

  每思所過名山坐看奇石皺雲依然在目;

  漫說曾經滄海靜對明漪印月亦足瑩神。

  論文筆意境,高未必高矣,只是直抒胸臆,倒也見幾分真性情。

  也許正是嶺南園林之特色,其之幾何布局、實用色彩、艷麗裝飾,顯然與江南園林大相徑庭,多少受到西方風格的影響,讓人想起嶺南畫派對色彩的運用。

  東莞的可園,亦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相傳園主造園之後,廣納名士來命名,可客人來後竟找不到詞,只稱“可以,可以。”遂命名為“可園”。此“可”,不僅有可以之意,還可以引伸為可人、可心、無可無不可多重意義。值得回味的是,主人在建造此園之際,其幕僚居巢、居廉,便是嶺南畫派的祖師,他們對此園設計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可園內,有晚清園林風格的圍廊,把三組建築群與兩個庭院聯結並溝通。三組建築群中,一組在雙清室,一組在可堂,一組則是草草草堂、擘紅小榭。可樓最高層為“邀月閣”,仿碉樓型制,閣前有聯“大江前橫,明月直入。”該園的題聯頗多,用典不少,見其品味。其水、石、花、木、亭、台、樓、閣均有匠意,建築高低起伏、屋頂多變、用材講究、裝修頗有特色,這就不一一細說了。

  嶺南四大園林中西合璧的特色,當有歷史定論。只是今人所造之園林,能成經典者,未敢妄加評議,艷俗者、粗陋者,強加比附者,卻屢有見之,筆者也曾被拉去評說,卻乏善可陳,也許這是一個過渡,倉促而上,未及深思熟慮,缺失在所難免,但願日後的文化品位會逐步提升,真正推出嶺南園林的新精品來,應該說這是有基礎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