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索用高科技手段為古建築織就“防火網”
日期:2016/12/14 11:23: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新華網合肥8月19日電(記者 朱青)一座簡易“木塔”在澆上柴油點火之後迅速陷入火海,消防探測器立刻感應到火苗和煙霧並將信號傳送至控制室,聲光報警系統迅速鳴警,火源所在地的細水霧滅火系統應聲啟動,一場火災在10秒鐘左右即被撲滅,火源所在房間內的文件甚至都沒有損毀。
這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果轉化平台——安徽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廳裡,針對古代木質結構建築消防安全進行的一次預演,展示了中國火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研究機構用高科技探索如何更好為古建築織就一道“防火網”的新成果。
“細水霧滅火技術是通過粒徑極小的霧滴,產生很強的氣化降溫作用和隔氧窒息作用,從而達到滅火效率高,又對環境無污染的目的,同時還對火場內的煙氣具有顯著的洗滌與沖刷作用,提高火場的能見度,有利於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消防人員的滅火救援。”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汪箭教授說。
除此之外,紅外線探測、個性定制的古建築消防系統方案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已經開始在現實中得以運用,這些手段不僅僅著眼於防火和及時有效的“滅火”,還著眼於“科技與人文相結合”,充分考慮了游人的安全和藏品的保護,從而更好地保護這些穿越千年的古代建築。
據統計,中國目前有123座歷史文化名城、252個名鎮、276個名村、3744個古村寨,基本都是木結構和木土磚混合結構建築,消防安全面臨重大壓力。為此,國家文物局2014年啟動了文物建築消防安全百項工程。
安徽省文物局局長何長風表示,安徽境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築數量占了一半以上,但文物建築的消防設施配置缺口很大,多數文化建築存在較為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火燒連營”,將會導致無法彌補的災難性損失。
據統計,2009年以來,中國文物古建築發生火災逾1300起,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火災占了37%居首位,電氣原因占了21%,其他原因依次為放火、玩火、吸煙以及雷擊。
目前,中國已頒布施行消防技術相關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達250多項,然而還沒有古建築消防設計的國家規范。
位於黃山腳下安徽黟縣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60%以上都是老房子,其中明清時期古民居有158幢,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據悉,目前宏村開啟了“個性化”、“量體裁衣”的消防方案,投資逾3000萬元,共涉及村中270余棟建築,選用了國內外先進的新產品與新技術,實現了對宏村古建築的全覆蓋保護。
“中國古建築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南、北、東、西差異很大,環境和結構的不同都對消防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性化的消防方案設計能夠更加准確地辨識火災危險源,更周密地提高古建築消防保護水平。”安徽省消防總隊總工程師薛亞群說。
(來源:新華網合肥 作者: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