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江南少見的宋元古建——景寧大漈時思寺

江南少見的宋元古建——景寧大漈時思寺

日期:2016/12/15 1:21: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清儒嚴用光《過時思寺》詩雲:“層崖遠上最高山,十裡平疇碧幾彎。隱隱寺藏紅樹裡,沉沉鐘出白雲間。青纏牆壁籐蘿古,翠映峰門松柏間。翹見時思題額在,文成遺墨快檐攀。”

    資料說,時思寺是匯集宋元明清數代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綜合建築群,又是“寺祠院三觀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古寺建築群,也是混合佛、道、民間地方等多神信仰的香火聖地。

    今天,古建殘存,門庭冷落。

    也許,有不少翻山越嶺千裡迢迢趕來的游客都像我們一樣過門不入。這麼古秀的院落兀自清寂著,任山風吹拂,白雲飄蕩。

    出了檢票口,門口的幾位大爺說,今天,你是唯一進過時思寺的游客。

    我聽了,心裡真不是滋味。

    別了,時思寺。

    時思寺始建於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誠意伯劉基為它題寫門額“時思道場”,故又稱“時思院”。宣德元年(1426年)再改院為寺。占地面積約為1100平方米。寺宇坐西朝東,由山門、鐘樓、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等建築組成(原寺由大雄寶殿、彌勒佛殿、三清殿、鐘樓、夫人樓、胡公堂、金剛門等建築所組成,遭文革洗劫現僅留下部分建築)。大雄寶殿建於宋紹興十年,為五間四進重檐、歇山頂、木結構,重檐栌斗皆以四翹二踩雙下昂出檐(內設三米多高的釋迦牟尼、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童子拜觀音等佛像,包括“時思道場”匾額等,這些都在文革中遭毀)。原先寺前有小石塔,俗名塔山寺。清順治年間和乾隆年間曾進行修繕。此後200多年,毀損嚴重。1985年國家撥款45萬元搶修,基本保存了原來的風貌。

    該寺起源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其由來緣於一位六歲兒童而起。據《梅氏宗譜》所錄《旌表時思院額省牒》雲:據報“本都名人梅開,有子元屃,幼年六歲能守故祖仲真墓,其父梅開不忤其意,構庵於旁,晝夜三年不離其側。有此實績……。”地方官為了表彰元屃之孝德,經逐級轉奏至宋高宗,高宋甚是感動,於紹興十年庚申十一月初十日降旨禮部,廣賜束帛,旌表其人曰:“孝童”,廬曰:“時思院”。“時思”為時時刻刻思念之意。為紀念梅元屃突出的孝道事跡,弘揚孝道精神,大漈人民於宋紹興十年集資興建時思院,明宣德元年改院為寺。

時思寺,1985年經文化部文物局古建築研究所專家鑒定為宋代建築,其歷史價值列江南現存宋元建築第三位。1989年12月,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時思寺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