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碧山書局:於無聲處聽風雨

碧山書局:於無聲處聽風雨

日期:2016/12/14 11:53: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碧山書局是歐寧為探索現代鄉村建設所實施的“碧山計劃”的一部分。歐寧尋訪了許多中國古村落,最終選擇了安徽黟縣的碧山古村落,居舉家搬遷到這裡,一生活就是一年多。這裡歷史悠遠,民風淳樸,山水秀麗,盡管毗鄰著著名的西遞和宏村,但相對較為封閉,尚未受到過重的滋擾。
歐寧說,他沒有錢去制定宏大的鄉村改造計劃,計劃越宏大,實施起來要考慮的細節越多,投入也越多,體制是固定的,他只想嘗試著改變鄉村的生活方式,能夠做一些看得到的眼下的事,讓這裡的人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能分享他們從未享受到的那些城市裡的文化資源,讓更多的年輕人從城市回歸鄉村,建設自己的故土。“嘗試著與當地人一起合作,參與生產,重建鄉村文化”,這樣一種實驗,或許能夠給農村帶來新的復興機會,碧山書局即是這個計劃的其中之一。
從安徽黃山黟縣縣城碧陽鎮出發,穿過皖南古老的粉牆黛瓦和小橋流水,來到了大山環抱的碧山村。山高田廣,阡陌如繡,這裡是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58.5平方公裡的碧山村保有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

 

初秋的夕陽,田間耕種的老人,閒散漫步的水牛,青瓦白牆的古宅,構成一幅田園山水丹青。沿街散落著老式的小賣部、碾米廠和小客棧,沐浴在夕陽的余晖裡安寧祥和。
穿過徽州古建間狹長的石板路,曲徑通幽,便到了碧山書局。碧山書局開在當地人的祠堂裡——啟泰堂,曾是村人祭祀祖先的清代古宅。經過翻修和改造,書局呈現出古樸典雅的風貌,這同樣令當地人也幡然意識到老宅的經濟價值,租金也水漲船高,歐寧就將村民這些閒置老宅信息集中在網絡平台上,做成airbnb(民宿預定),給村民帶來了收入,生意出奇的好。

 

 

一座老宅,兩萬余冊圖書,很多書都是歐寧從舊書市場裡搜羅而來,大部分都與鄉村文化有關,有建築、歷史、民俗、文學、藝術,政治、甚至還有很多外文書籍。書局裡有關鄉村建設、古建保護以及專門從安徽各地舊書攤上淘來的關於徽州文化的書籍極其暢銷。
進入書局,傍晚的光線略微昏暗。在祠堂中央,四方的天井剪出迷人的天幕。環顧祠堂內部,沒有明顯的空間改造,除了院落中間的綠植盆栽,大部分空間都交給了書架和書,樓下可以免費閱讀、買書,樓上有茶座可以喝茶、開展主題活動。歐寧的妻子唐雪負責打理書店,店裡的兩位店員均來自當地村民。
隨著書店名聲遠播,書店本身的文化價值似乎超越了閱讀本身。半年間,陸陸續續有不少大學生、學者、游客、外國友人慕名而來,有的是為選一隅僻靜的角落沉心閱讀,有的是專門購買反映徽州古村落文化的舊書,有的權當浏覽風景,拍個照,選套明信片便匆匆上路。而本地村民成了書店的常客,一位老婆婆在這裡翻完了厚厚的《農民為什麼離開土地》,讓歐寧驚訝的是,很多村民都會拿起學術書籍仔細閱讀。

         碧山書局本是南京先鋒書店的一家分店,2011年書店創始人錢曉華來到碧山並喜歡上了這裡,和村裡、縣上談了兩年,花了140多萬元整修了荒廢已久的祠堂。考慮到民營資本注入對古宅的修繕和保護,黟縣免去了書局50年的租金,書局每天的運營花銷主要在於書的成本、水電等開支以及人工成本。
書店興旺了當地的旅游業,與此同時,通過嚴格的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村民還可以收納外來旅者學習手工編織技藝,這無疑是一項利民的創收項目。手工產品有了銷售渠道,農家的旅捨和餐飲也得到了發展。以徽州文化為概念開發的文創產品既可流入市場又可激發人們的鄉土認同,宣傳碧山的文化和旅游。
書局的意義不言而喻。徽州幾百年的老房子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由於年久失修疏於保護,日益破敗倒塌,碧山書局給徽州古建的保護做了范本,給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鑒。
不僅如此,它也給那些在城市生活,日益與土地區隔的人們提供一方可以親近自然的群落——處處都變成城市是可怕的,人類難以割捨的鄉戀和對沉靜的渴望將無處安放,一半城市,一半鄉村的生活狀態,越來越被城市人群所向往和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歐寧的碧山書局以及碧山計劃,似乎在對鄉村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成為影響城市精神機體的一個可能性因素:鄉村並不是落後與愚昧的代表,必定會在某一日,成為人們精神的家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