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插拱與橫拱的組合至遲完成於戰國,斗拱應用於建築上

插拱與橫拱的組合至遲完成於戰國,斗拱應用於建築上

日期:2016/12/15 1:1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河北平山中山國王陵(一號墓)出土的銅制鹿、龍、鳳方形案座,提供了“一斗二升”的轉角斗拱的實例。也就是說,至遲戰國時期已經創造了插拱與橫拱的組合利用,而且已經把這種組合的斗拱用於轉角柱上。從漢代陶屋明器以及諸多漢畫像石上看,這種做法很常見。沂南漢畫像石墓中前室中間有一八角形擎天柱置於覆盆形柱礎上,柱上有栌斗承托拱及散斗、蜀柱。即“一斗二升”的拱臂中央增設一斗子蜀柱的做法,為“一斗三升”的雛形。據此可知,“一斗三升”是“一斗二升”加斗子蜀柱或其他形式的墊塊發展而成,“一斗三升”形成的時間應在漢代。

早期挑檐的斗拱組合,是向前後挑出的拱臂的疊置——短拱壁上托長拱臂,在結構上,是小型懸臂梁的組合體;只是在最上一層拱臂前端疊置橫拱,以承托撩檐枋。利用較小的木料挑檐,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層層而上,層層外挑,直至達到要求為止。南北朝至隋代,多采用這種做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