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捕廳歷史街區內古琴聲聲,沉香袅袅,“國香館”舉行的品香活動引來眾多市民參與。記者從城建集團獲悉,南捕廳歷史街區將打造“中國·江南七十二坊”,由72棟保護的老建築組成,整體框架將在青奧前拉成,弘揚香文化的國香館正是72坊之一。
國香館裡再現古法手工制香場景
熱播劇《甄嬛傳》中的各種香料令觀眾津津樂道,皇後娘娘的“水果香”,華妃的“歡宜香”,安陵容的“暖情香”……那這些香是怎麼制成的,焚香真能達到這些效果麼?
“這些香真的可以達到相似的功效。”南捕廳街區的“國香館”館長吳江說。該館昨日舉行了品香活動,沉香講座、展示古時手工制香過程以及香道表演等,推廣中國的香文化。
記者看到,該館內像中藥鋪子一樣的櫃子裡,一格格放著乳香、白芨等各種香材,制香台上擺著銅秤、香勺、香鏟、調香罐、研磨機、制香墊、藥篩、藥桿等用具。配置時,根據香方,用銅秤量取適量香粉,如同配藥一般,每一種香材都有嚴格的比例,過則藥效峻猛,不及則功效難全。
古書中的香方也得以復活。據“香醫師”陳聖海介紹,他與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從古代醫書中搜集信息,終於復原出十味古代香方。例如衣香方,零陵香與甘松結合,有止痛下氣、溫香行散、開胃消食的功效,檀香安神理氣,丁香皮驅疫消腫,辛夷善於調控身體寒熱,茴香調經活絡,這幾味制成的香末適合放於香囊之中隨身佩戴,不但味道好聞,還可以理氣安神,潤肺寧心。
據悉,目前香道表演非常受歡迎,需要預約,吳館長表示,正在考慮進行“香道”培訓,讓更多的市民接觸到中國的香道文化。
“江南72坊”將在青奧前拉出框架
近日,南捕廳保護規劃出爐 ,不論是文保單位還是歷史建築、歷史街巷、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要進行保護,就連老街巷都不得拓寬,不能改名。而城建集團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不僅要讓老建築留下來,更要“活”起來,將利用老建築打造“中國·江南七十二坊”,展示並傳承江南水鄉的歷史文化。
“七十二坊”包括哪些?該負責人表示,“72”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包括目前已經改造好的4處老建築,另外根據規劃還有68處將予以保留並修繕的老建築,這72處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將成為“七十二坊”的主要載體。而七十二坊目前已建成5坊,分別展示雲錦、香薰、玉石、電影、昆曲,接下來的“坊”裡還將引入何種原色呢?該負責人介紹,“只要是代表老城南的、江南的文化都將引進、展示,如揚州的古琴、蘇州的評彈、南京的小吃等”。他表示,將結合建築、院落、街巷的保護,將文化傳承下去,並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記者了解到,南捕廳的四期工程即將開始,而城建集團負責人透露,將力爭在青奧前,將七十二坊的總體框架拉出來,展現在市民面前。
■新聞鏈接
“江南七十二坊”的由來
明朝定都南京後,朱元璋從全國各地遷來工匠10萬余人,以“前店後坊”的形式構建了當時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著名手工業集聚區——“明代十八坊”,逐漸開始將這裡發展成為南京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地區。如今,為了傳承“明代十八坊”,復興明清以來該區域的手工業文化、會館文化、昆曲戲劇文化等江南文化精髓,充實“明代十八坊”的內涵和意義,南京以南捕廳地區保留建築作為載體,結合地塊內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江南七十二坊”的概念進行整體布局,沿傳統老街巷設置一系列專業性展館,集中展現南京老城南最有文化底蘊的街巷框架結構以及獨特的江南民俗民居風情,實現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回歸和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