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簡圖看懂古建築之梁架與斗栱
日期:2016/12/14 11:47: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梁架內部的結合點,稱為結點。
1、脊槫,又稱脊檩,架在木結構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橫木。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撐,後用侏儒柱支撐。
2、襻間,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構件。襻間用於椽下,是聯系各梁架的重要構件,以加強結構的整體性,有單材、兩材、實拍等組合形式。明清時期檩下只用墊板、枋,合稱一檩三件,廢除襻間。明清時襻間改稱枋,並在它與檩間空隙處加豎板,稱墊板。檩、墊板、枋聯用是明清官式建築通常做法。
山西平順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內梁架結構
殿的兩縫梁架之間在各條檩下都加一條平行於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內,與平梁相交。這種枋在宋代叫“襻間”,用作梁架間的聯系,以加強構架的縱向穩定性。在現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中,也僅此殿用了襻間,是研究唐代廳堂型構架特點和發展演變的重要例證。
3、丁華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內,橫向出耍頭的栱。颏kē,臉的最下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與丁華抹颏栱拖脊槫。
捧節令栱,跟丁華抹颏栱有點類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內梁架結構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稱,又叫侏儒柱,意思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槫,而在其他承梁處用斗栱、矮木和駝峰。蜀柱頭也安斗,柱頭間用襻間,柱角處裝木㭼。
5、叉手,自平梁兩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撐脊槫,實際是一對人字型的支撐。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於漢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漸改用蜀柱支撐脊槫,叉手成為托在兩側的加強穩定的構件。明清時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撐,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於平梁上與蜀柱交接處,可加固梁與柱的連接。明清稱角背,繳背或腳背。
8、平梁,宋式建築稱謂,位於脊槫下的梁,長二椽。明清稱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順大雲院彌陀殿(五代)梁架結構
“串”這一構件在《法式》廳堂等屋的大木作裡用得很多,主要起聯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這和江南常見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貫穿前後兩內柱的稱“順袱串”(與房屋進深、梁的方向一致);貫穿左右兩內柱的稱“順身串”(與房屋面闊、檩條方向一致);聯系脊下蜀柱的稱“順脊串”;相當於由額位置承受副階椽子的稱“承椽串”;窗子上下橫貫兩柱間的稱“上串”、“腰串”、“下串”。這些串和闌額、由額、襻間、地袱等組成一個抵抗水平推力(風力、地震力等)的支撐體系,使木構架具有良好的抗風、抗震能力,和串斗式木構架有相似之處。
9、駝峰, 在兩層梁栿間,用來支承上層梁頭的墊木。經過藝術加工,有各種形狀,因其外形似駱駝之背,故名之。駝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間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構件,駝峰有全駝峰和半駝峰之分。全駝峰又有鷹嘴、掐瓣、戾帽、卷雲多種形式。半駝峰比較少見,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駝峰。
山西萬榮稷王廟正殿(宋金)駝峰
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梁架示意圖(唐)之半駝峰
10、四椽栿,宋稱謂,承傳五個檩的力,長(四步)四架椽。兩槫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一椽,四椽栿就是長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間距離的梁。清稱五架梁。
11、托腳,自梁端向裡斜托向上一槫縫的枋木。托腳是支撐平槫的構件,唐至元代使用較多,明清時期已極少用。
12、搭牽,又稱剳牽,zhā,長一椽的梁。明清稱抱頭梁。
13、乳栿,長兩椽的梁。
14、柱,是建築物中垂直放置的主結構件,承托其上方構件的重量。
15、順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於兩柱之間與梁平行的枋,稱順栿串(跨空隨梁枋),明清時又有緊貼梁下的枋,稱隨梁枋。
16、替木,常用於槫下,頭部做卷殺的短枋子。起拉接作用的輔助構件,常用於對接的槫(檩)、枋之下,與檩、枋平行,用於兩構件對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連接的強度,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並產生縮短跨距的作用。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建築已不用。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前殿(宋)柱頭鋪作
17、撩檐枋,亦稱橑檐枋,宋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載大,故斷面高度為其他枋之1倍,如用圓料,則稱撩風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見於北方之唐(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遼(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築。
18、柱頭枋,斗栱內泥道栱或慢栱承托的枋料,稱謂柱頭枋,最上的柱頭枋,稱為壓槽枋。
19、栱眼壁,兩斗栱中泥道栱、慢栱之間的牆壁,即兩攢斗栱間的牆壁。
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唐)栱眼壁
枋, 在柱子之間起聯系和穩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構件,它往往是隨著梁或檩而設置。枋以其位置之不同而名稱不同,在檐柱上的稱為額枋,在脊瓜柱上的稱為脊枋。
一般來說,枋都是沿面闊方向水平放置,而梁是沿進深方向水平放置。枋的斷面多為矩形,而梁的斷面為矩形或圓形。
明清建築構架分件
1、脊檩、金檩和檐檩相當於宋式的脊槫、金槫和檐槫。
2、抱頭梁、三架梁和五架梁相當於宋式的剳牽、平梁和四椽栿。
斗栱,又稱斗科、欂栌,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粱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前後左右挑出的弓形橫木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它可傳遞荷載,將建築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這承托的構架上,以分散橫梁和立柱銜接的地方橫梁所受的集中剪力,使梁木不易折損。每一組合稱一攢。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於較高等級建築上。斗栱發明後逐步成為大型建築物所不可缺少的構件,也是中國古典建築顯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為三類:宋式分柱頭鋪作(柱頭之上的斗栱)、補間鋪作(柱間額枋或普拍枋上的斗栱)和轉角鋪作(屋角柱頭之上的斗栱)。清分別稱柱頭科、平身科、角科。
宋式鋪作造栱之制華栱斷面有單材、足材之分;其它各栱斷面均為單材。
重栱,在泥道栱、瓜子栱上疊慢栱;單栱,沒用重疊慢栱。
計心造,在跳頭上有橫栱;偷心造,跳頭上沒橫栱;唐宋常用偷心,金元以後多用重栱計心。
橫栱:宋式斗拱構件橫向(面闊方向)擺放的栱。按所處位置不同,有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騎栿拱、騎昂拱、絞栿拱、絞昂拱等。
1、飛子,又做飛椽,如用飛檐,即在檐椽上釘截面矩形的飛子。
2、椽子,chuán zi,是屋面基層最底層構件,垂直安放在檩木之上。椽子截面圓形,首尾釘在上下兩檩上。
每一條水平長度即椽的長度間距,稱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外檐斗栱側視圖(原圖轉自網絡,紅色批注原創)
3、撩檐枋,橑檐枋、也稱挑檐枋,宋代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在令栱上的枋。此枋荷載大,故斷面高度為其他枋之1倍,如用圓料,則稱撩風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見於北方之唐、遼建築。
4、羅漢枋,在內外跳慢栱上,位於撩檐枋和柱頭枋之間,有連接開間內各攢斗栱的作用。宋用來表示斗栱出跳,清稱拽枋,分裡拽和外拽。
5、柱頭枋,斗栱附屬構件,用於泥道栱正上方,有連接開間內各攢斗栱和傳導屋面荷載的作用。
6、平棊枋,斗拱附屬構件,用於裡跳最裡側令栱上的枋,與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清稱井口枋。
7、襯枋頭,斗栱的附屬構件,位於耍頭之上與耍頭平行,外端不露面,只在裡端出頭,交外面的撩檐枋和裡面的井口枋撐住,在耍頭後尾露出,常刻麻葉頭。清稱撐頭木。
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外檐斗栱透視圖(原圖轉自網絡,紅色、黑色批注原創)
8、散斗,宋代稱謂,在各種橫向栱(慢栱、泥道栱)的兩端,開口一字形,承托上層栱或枋,方向與枋一致。清稱三才升。
9、齊心斗,位於橫栱中心的斗,一字開口承托上層栱或枋,方向與枋一致。清稱槽升子。
10、令栱,最外(上)一跳華栱或昂之上的橫栱。
11、耍頭,最上一層栱或昂之上,與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昂之上,切與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襯方頭下所用出跳木料,多為螞蚱頭狀。清式稱螞蚱頭。耍頭前後兩端都露在外面,外端多作螞蚱頭狀,裡端作成麻葉頭狀。
12、交互斗,位於橫拱與華拱相交處,承托橫拱和華拱傳來的雙向合力的拱。開口十字形。
13、慢栱,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的橫栱。
14、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清稱瓜栱。
15、泥道栱,栌斗內的第一層橫栱。清稱正心瓜栱。
16、騎栿栱,與栿(梁)相正交的橫栱,好像騎在梁栿之上一樣,上承栱或枋。
17、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構件,起槓桿作用,利用內部屋頂結構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頂的重量。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僅作用於室內、平坐斗栱或斗栱裡跳之上。下昂是順著屋面坡度,自內向外,自上而下斜置的昂。其功能是使出檐的重量通過槓桿原理與檐柱中心線以內檩、梁的重量相平衡,用於外檐。上昂是向外向上挑的受壓受彎構件,昂身不過柱中心線。結構上起斜撐作用,可減少斗栱出跳。
山西晉城青蓮寺藏經閣二樓柱頭斗栱下昂(宋)
昂下有華頭子,昂嘴批竹狀。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上昂 (南宋)
補間鋪作透視圖
補間斗栱側視圖
上海真如寺大殿內轉斗栱上昂
上昂多用於內檐、外檐斗栱裡跳或平座斗栱的外跳中。
18、華頭子,為檐內(裡轉)斗栱的華栱外伸出的頭子,砍削成斜向,上承昂的構件。
19、華栱,斗栱垂直(進深方向)出跳構件。宋《營造法術》曰:“或謂之‘抄栱’,miǎo又謂之‘卷頭’,或謂之‘跳頭’。出一跳華栱稱為“一抄”,或“出一卷頭”;出二跳華栱稱為兩抄,或出兩卷頭。”清叫“翹”。
20、栌斗,又名大斗,栌斗在全攢斗栱最底層,承托全攢重量的斗狀方木塊,開十字卯口。清稱坐斗。
21、遮椽板,斗栱上方斜置或平置的木板,主要用來遮蔽上面的椽子,清稱蓋斗板。
22、栿, fú 即梁,宋代稱謂,一般為進深方向水平放置。
23、闌額,是柱子上端聯絡和承重的木構件,位於柱子上端承托斗栱等。隋、唐以後移到柱間,宋代始稱“闌額”。它有時兩根並用,上面的一根叫(清稱大額枋),下面叫由額(清稱小額枋),兩者之間使用由額墊板。在內柱中使用的額枋又被稱作“內額”,位於柱腳處的類似木結構叫做“地栿”。清稱額枋。
24、普拍枋,位於闌額之上,與闌額在斷面上作‘T’字形,用來承托斗栱的木結構。四周交圈,猶如一道腰箍梁介於柱子與斗栱之間,既起拉結木構架作用,又可與闌額共同承載補間鋪作。明清稱為平板枋。始見於唐代,目前最早的實例為五代時期山西大雲院大殿。
25、柱,是建築物中垂直的主結構件,承托其上方構件重量。
26、柱礎,或柱礎石,承柱的礎石,柱下的基礎。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使落地屋柱不致潮濕腐爛,令柱腳與地坪隔離防潮,同時,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
27、平棊,qí,棊同“棋”,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塵"。“平棋”是天花的一種,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色圖案的紙,因為是由大方格組成,仰看就像一個棋盤,故得名。“平棋”這個名稱是宋式天花名稱的說法。
28、雀替,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承托梁枋的木構件,可以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減少梁與柱相接交處的向下剪力。也用在柱間的落掛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插角”或“托木”。
29、卷剎,或卷殺,宋代栱、梁、柱等構件端部作弧形(其輪廓由折線組成),形成柔美而有彈性的外觀,稱為卷殺。“卷”有圓弧之意,“殺”有砍削之意。
幾種特殊樣式斗栱:
1、把頭絞項造
把頭絞項造外視圖(轉自直立人營造學社)
最大的特點是簡單,沒有出跳。
把頭絞項造後視圖 (轉自直立人營造學社)
把頭絞項造是一種特殊的柱梁結合方式(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斗栱),沒有出跳。具體做法是將內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頭或者耍頭或昂的形式,與泥道栱直接相交於柱頂的栌斗上。泥道栱上再置兩個散斗和一個齊心斗(類似於清的一斗三升),然後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該種形制出現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現,宋元後基本沒有出現。
山西晉城西溪二仙廟東梳妝樓一樓廊柱斗栱(金)
山西博物院藏品屋形石龛(北魏)
2、斗口跳
斗口跳正視(轉自直立人營造學社)
斗口跳側視(轉自直立人營造學社)
斗口跳後側視 (轉自直立人營造學社)
這是一種特殊的斗栱樣式,斗口跳,即栌斗口內向外出一抄(華栱)出跳,跳頭上置交互斗以承撩檐枋。
華栱跳頭上置斗,斗內置替木以承撩風槫,實物見於山西平順王曲天台庵大殿(唐)。
平順龍門寺西配殿柱頭斗栱
最早的懸山頂木建築,五代,它的斗口跳較特殊,栌斗內置實拍栱,上承華栱和泥道栱。
3、單斗只替
是最簡單的斗栱,在柱頭栌斗上加一替木以承梁枋或槫。若為補間斗栱,亦用大斗一枚。目前遺存極為少見。實例僅見大雁塔門楣石線刻圖(唐)中,而河北定興義慈惠石柱(北齊)小殿斗栱為最早實物遺存。
北齊義慈惠石柱(河北省定興縣)
大雁塔門楣石線刻圖中的單斗只替
4、斜栱
栱是水平放置的構件,一般沿進深方向水平放置(如華栱)或沿面闊方向水平放置,如令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等,斜栱就是既不沿進深方向也不沿面闊方向水平放置的栱,多與面闊方向呈45°或60°。初期斜栱內外多對稱,受力平衡,後期斜栱出現內外不對稱,(跟斗栱出跳一樣)多為外多裡少。同時逐步由(遼金時期)結構件演變為(明清時期)裝飾件。
山西平順龍門寺天王殿外檐明間補間斗栱(金)
斜栱45°、60° 並用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北宋)當心間補間斗栱 內檐斜栱
這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斜栱實例,呈45°,建於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個人觀點,認為轉角鋪作的角華栱不算真正的斜栱。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北宋)當心間補間斗栱 外檐斜栱
斜栱,作為古代木結構鋪作的一個構件,從未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營造法式》中也未提及。但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實物卻經常出現。“斜栱”是指:鋪作中的某些栱是水平斜置的,即與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呈非90°角度的栱,多為45°或60°。斜栱始於宋,鼎盛於遼金,金以後衰落,逐漸消亡於清。現存實物中,遼金時期是“斜栱”出現最頻繁、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時期,比宋時期出現的多,因而一般稱“斜栱”為“遼金斜栱”,我個人認為應為“(宋)遼金斜栱”。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
“(宋)遼金斜栱”名稱形成的原因: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斜栱”1、最早出現在轉角鋪作中的實例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於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2、最早出現在補間鋪作中的實例是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建於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3、最早出現在柱頭鋪作中的實例是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建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這其中,斜栱(確切說此處為角華栱)出現的最早時間是遼代,出現時間稍微的南吉祥寺中殿(北宋)是真正意義上斜栱的最早實例,而宋代的隆興寺雖然時代三者中最晚,但摩尼殿是轉角、柱頭和補間鋪作中全部出現了斜栱,因此最具代表性。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
轉角、補間及柱頭鋪作均作斜栱,這是迄今唯一的遺存實例。
基於實際考察和綜合判斷,久之形成“(宋)遼金斜栱”的印象。迄今沒有發現更早的實例,我們基本可認定“宋遼之前沒有斜栱”。
在了解斗栱的基本知識後,我們再來學習斗栱計算和描述方法:
1、宋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為:幾鋪作幾抄幾下昂。
算法:每朵斗拱的鋪作數為出跳數加3。
即n(鋪作數)=m(出跳數)+3(常數項)。常數項可以理解為栌斗、耍頭和襯方頭。
2、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為:幾踩幾翹幾昂(以“單”、“重”表示一、二)。
算法:清式斗拱每拽架都有橫拱,故每攢斗拱裡外拽架數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拱枋,即每攢的踩數。
即n(踩數)=m(拽架數)×2(常數項,裡外的拽架)+1(常數項,一道正心拱枋)。
下面分別描述。
單抄雙昂六鋪作裡轉雙抄五鋪作
由此圖可以計算斗栱的鋪作數:
首先,判斷出跳數,出跳的部件只有華栱和昂,一般有幾個就出幾跳,數呗!注意昂式的耍頭不要計入,如上圖外跳一個華栱和兩個昂,則為出三跳;裡跳出兩華栱,則為出兩跳。斗栱每增高一層為一鋪。出一跳為四鋪作(至下而上層疊為栌斗、華栱、耍頭木、襯方頭共四鋪,故稱四鋪作)出兩跳為五鋪作、出三跳為六鋪作…以此類推;一般出跳數不超過六跳。
最後描述方式,出幾個華栱則為幾抄miǎo,出幾個昂則為幾昂,如上圖裡跳斗栱出兩跳,兩個華栱,則裡跳斗栱為雙抄五鋪作;外跳斗栱出三跳,一個華栱兩個昂,所以斗栱為單抄雙昂六鋪作。如果出跳的華栱上有瓜子栱(橫栱),則該跳為計心造;如果出跳的華栱上沒有橫栱,則該跳為偷心造。從目前遺存的唐代建築看,未發現唐代建築的斗栱使用全計心造的。這是宋式斗栱的算法,裡跳和外跳處理和出跳數多不一致,故裡跳、外跳分別計算的。
而清式(包括明代)的斗栱基本從結構件,轉為裝飾件,且昂多為假昂,裡外出跳多一致,故清式的斗栱多用踩來描述,同宋式的一樣,出跳的也只有華栱和昂,不過清稱華栱為翹,斗栱一般描述為幾翹幾昂幾踩什麼科,出幾個翹(華栱)稱幾翹,出幾昂為幾昂,踩數=2m+1,m為拽架數也就是出跳數即總的出翹和出昂的數目。如下圖
長治南宋玉皇觀玉皇殿 單翹五昂十三踩平身科 清
出六跳,其中出一翹,出五昂,補間斗栱,故名。踩數=2x6+1=13
這估計是目前發現遺存最多出跳的斗栱,一般斗栱出跳多在六跳之內,如果你發現出跳多余六跳,恭喜你,你發現國寶了。
長子法興寺碑廊 單翹三踩斗栱
出跳數為1,僅出一翹(華栱)沒有昂。踩數=2x1+1=3
重昂五踩柱頭科
出兩跳,不出翹,出兩昂,假昂。踩數=2x2+1=5
凡構屋均以材為單位,也就是說一個建築修多大幾間那麼對於的材用幾等就決定了,同樣斗口(斗栱)的大小也決定了。斗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栔(音自zi)兩層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栔"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栔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於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足材拱高21“分”,寬仍為10“分”。
《營造法式》(宋)和《工部工程做法》(清),分別記載了用“材分”和“斗口”為模數設計單體建築的方法。自梁思成、劉敦桢二位先生創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這一學科以來,數十年間,經過兩三代學者的研究,對這兩部書中所載模數制度已基本了解。但因這兩部書是為工程驗收而編著,詳於構件斷面尺寸,而對建築物的面闊、間廣、柱高等大的比例關系較少涉及。如在《營造法式》中只有“若副階、廊捨,下檐柱雖長,不越間之廣”一句,即柱高等於或小於間廣;《工部工程做法》則記載一般建築下檐柱高為0.8面闊,也是柱高小於間廣。但二者都屬於控制數宇,並未涉及更具體的比例關系。由於在古代典籍和建築專著中迄今尚未發現有關記述,我們要探討古代木構建築在外觀設計中大的比例關系問題,只能通過研究現存的實物來進行,這就需要對有精確實測圖或實測數據的建築物進行深人的分析,用綜合、歸納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逐步把它們反推出來。
欹qī, 傾斜,歪向一邊。
斗栱的栱上有內䫜則表示斗栱的年代不會晚,至遲不會晚於宋。䫜(凹的異體字,音義同)。
下昂前端通常制成尖嘴狀,宋人稱之為昂尖(清式稱“昂嘴”),是集結構功能與藝術造型為一體的特殊部位。歷史上各時代的昂尖體現出不同的時代風尚和藝術追求,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的東大殿柱頭鋪作中有國內現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實例,宋代建築除此之外還廣泛地使用琴面昂,元代出現象鼻形昂,但盛行於明清。明末清初盛行龍頭、象鼻形昂,後期又出現雲卷頭及各類雕花昂,是刻意追求華麗,片面強調裝飾的產物。
昂的演變是從大至小、由簡至繁、由真變假,同時也從唐宋時的結構件演變到明清的裝飾件。自宋起,有將華栱栱頭做成昂式的,其結構作用與栱無異,此種昂稱為假昂,與上述真昂並用。元代起假昂漸居統治地位,清代則已全部用假昂。昂的外觀,又有批竹、琴面及象鼻多種。也有將耍頭作成昂狀的,稱昂式耍頭。
山西晉城青蓮寺上寺正殿(宋)補間鋪作
耍頭成昂狀,出一華栱一昂共兩跳,華栱上未置橫栱,單抄單昂五鋪作偷心造。
山西晉城青蓮寺上寺正殿(宋)
耍頭成昂狀,出一華栱一昂共兩跳,單抄單昂五鋪作計心造。
山西長治原起寺正殿(宋)斗栱
斗口跳,耍頭昂狀 ,單抄四鋪作,這裡比較獨特的是華栱下的華頭子處理。
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斗栱批竹昂(唐)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
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假昂(元)
山西芮城永樂宮龍虎殿真昂琴面昂(元)
山西平順大雲院山門天王殿斗栱(清)
重昂五踩斗栱,昂嘴為如意狀,下刻華頭子,典型的清式做法,重裝飾,輕結構。
飛昂可分為“下昂”與“上昂”兩大類。
上昂與下昂
山西芮城永樂宮重陽殿上昂(元)
上昂僅適用於殿身槽內裡跳及平座外檐外跳.實物較少見,應用不多,其作用是在較短的出跳距離內,有效地提高鋪作總高度,藉以創造一定的室內空間,現遺存多見於內檐、外檐斗栱裡跳或平座斗栱的外跳中。
下昂
下昂的作用與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於檐下斗拱,實物極多,應用亦廣,其作用是可以在盡可能少增加鋪作高度的前提條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適應屋面坡度的變化。
山西陵川龍巖寺過殿補間斗栱(金代)
下昂為水平放置的假昂 ,相當於是將出跳的華栱頭削成昂狀,昂下為隱刻的華頭子。
山西陵川龍巖寺過殿轉角斗栱(金代)
下昂為斜置的真昂,昂下有華頭子,華頭子卷殺。 同一建築上真假昂並用,體現出靈活多變的建築風格。
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墊有華頭子,假昂不僅昂底線為隱刻線,下部華頭子亦為隱刻花紋,習稱“假華頭子”。
山西新绛绛州大堂斗栱(元)
同一攢斗栱上同時出現真假昂,上面的昂是真昂,斜置;下面的昂是假昂,水平放置,僅起裝飾作用,雙昂下皆設有華頭子。斗栱五鋪作雙下昂,重栱計心造。
學術界根據昂在斗拱組合中所起的作用,將其分為“真昂”與“假昂”兩類。上昂,下昂皆屬真昂,在斗拱組合中起前後懸挑、承托荷載的槓桿作用,唐、宋、遼、金各時代建築斗拱中大多數采用真昂結構。昂式華拱或插昂,實質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頭,其昂頭以裡或為拱身,或為梁袱,仍然是單純的受彎構件,故稱之為假昂。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較少,元代建築中常真、假昂混用。明代建築多用昂,清代則幾乎全用假昂,使原來真昂的結構意義喪失殆盡。
昂一般是單材構件,角內昂多用足材。一般說來,在構造上下昂昂身大致與屋面平行,其昂頭上承檐檩荷載,昂尾宋代或壓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載,通行“挑斡、栿壓”二種構造方法。鋪作內外荷載皆由昂身承受並向下傳遞.以使斗拱內外得到平衡,昂的這一作用在補間鋪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下昂用於外檐鋪作的出跳,昂可以置於柱頭鋪作,也可以置於補間鋪作。《法式》中規定“若昂身於屋內上出,皆至下平槫”,這主要是指補間鋪作《法式》又雲“若屋內徹上明造,即用挑斡,或只挑一斗,或挑一材兩栔,……”指的同樣是補間鋪作,說明了挑斡與下平槫的節點做法有二,一是直接昂尾承斗出令栱承槫;二是昂尾承斗上出慢栱,栱上再承斗,出令栱承槫。柱頭鋪作中的昂在昂尖所承的重量由昂後尾被梁栿所壓的重量所平衡,所以不可能上至下平槫。
下昂的結構作用主要體現在,以栌斗中線為支點,出檐方向上承挑檐部分的重量,而昂的後尾則需要有重量與出檐方向的重量相平衡,否則就有傾覆的危險,所以昂尾的處理對下昂的結構作用意義重大。《法式》中提到過四種處理方式,在實例中又有多種與《法式》不同的做法:柱頭鋪作昂尾直接用明栿壓之的做法,如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昂尾壓於裡跳華栱下,上部再以梁栿壓之,這與上一種做法類似;昂尾插入內柱,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大殿,這與《法式》所載斜梁相似;昂尾壓在乳栿之上的劄牽下,如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這種兩面承重的原理類似槓桿。最能體現這一作用的是外檐柱頭鋪作。然而,這並不是說補間鋪作就全無結構作用,據計算證實“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在承受來自橑檐枋的荷載時,其分配比例大致相等”,“由於柱頭鋪作的荷載集中在昂尾,使其易受剪力破壞,補間鋪作的存在和增加,可減少柱頭鋪作剪力破壞的趨勢” 1如上文所述,補間鋪作昂身為挑檐與槫建立了聯系,在早於宋代的實例中也有異於《法式》“只挑一斗,或挑一材兩栔”的做法,如善化寺三聖殿補間鋪作在昂尾上承素枋四層後不用令栱直接承槫,素枋層與二椽栿連接,起到了聯系與增加穩定性的作用。
最後,倉促之間難免有所差錯,歡迎指正。歡迎跟帖,轉帖,為了增加閱讀舒適性,所有圖片均未添加水印,但請珍惜本人的勞動成果,該篇文章版權歸本人所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有需要署名的原作者請與本人聯系,若不願本人借用請告之,本人及時改正),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及作者,僅用於學習交流,否則保留追加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