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織金:文化為旅游插上翅膀

織金:文化為旅游插上翅膀

日期:2016/12/14 10:31: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年來,織金縣委、政府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奮斗目標,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級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圍繞五年建成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工作目標,科學制定旅游產業提速計劃,助推旅游經濟強勁發展。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織金縣文化旅游亮點頻現,地域文化旅游色彩進一步凸顯,文化旅游事業發展足音铿锵有力,文化旅游呈現一派蓬勃生機,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勁脈搏正在翻開新時期城鄉文化發展新篇章。
    突出特色,大力弘揚民族民俗文化
  在文化旅游大發展的進程中,織金縣突出特色,挖掘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彰顯地方文化亮色,不斷開展各類民族民俗文化活動,標識民族文化特色,豐富民族文化生活,凝聚各族人民民心。在各種民族民俗文化中,以實興海馬沖苗族傳統體育項目射弩、阿弓化董長角發苗原生態歌舞及獨特樂器“三眼箫”、大平群建苗族風情園、茶店紅艷布依族風情村等為代表,充分展示了織金多彩多姿的民族民俗旅游文化。
  長角發苗是織金苗族支系中古老而又神秘的一個苗族支系,至今延續著一種古老的以牛長角頭飾為象征的獨特的苗族文化。據說,苗王戰死後,苗族人舉行盛大的送別儀式,他們把弓、弩反插在腦後,誓為苗王報仇。以後苗族人用木制長角取代兵器,並作為飾物,一代代傳下來。阿弓化董長角發苗在婚嫁、喪葬、跳場等習俗中,形成了原生態歌舞及獨特樂器——“三眼箫”,在參加中央電視台十三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及西部頻道電視大賽和省、地歌舞賽事中多次獲獎。目前,該縣已將該原生態歌舞的打造納入縣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實興鄉海媽沖的射弩全國聞名。這裡的苗族同胞擅長射驽技藝,其中優秀選手曾多次代表縣、地、省參加地區以上的有關射弩比賽,據統計,自1982年至2005年,在各級舉辦的22場射弩比賽中,先後有30多位苗族同胞摘取各類獎牌200余枚,為織金縣實興鄉贏得了全國、全省及全地區的“體育先進單位”殊榮,因此實興鄉被譽為貴州高原上的“射弩之鄉”。1986年的資料統計,該鄉有苗族400余戶,其中愛好射弩運動的就有136戶。占苗族戶數的30.9%。在實興的苗族村寨中以海馬村的射技為高。海馬村的每戶人家多的有3支弩,少的也有1支弩,達到戶戶有弩。有的人家甚至每人1支弩。
    保護利用並重  文物資源優勢凸顯
  織金歷史悠久,縣境內名勝古跡隨處可見,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從2007年開始該縣就積極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共完成32個鄉(鎮)的實地文物調查工作,共調查不可移動文物148處,其中古遺址18處,古建築41處,古墓葬19處,石窟寺及石刻24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其代表性建築36處,其他文物10處。織金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西名樓財神廟,稱得上是織金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康熙八年,因平遠府城多水,水旺克火,有陰盛陽衰之忌,便建陽旺財神廟鎮之。財神廟外觀巍峨壯麗,形如坐虎,黑框紅壁,青瓦白勾,線條明快,清新悅目,眾多木雕灰塑皆突出彝族民間虎頭紋飾。全樓有三十六屋脊十八翼角十八銅鈴十八小虎,皆為九之倍數。其建設不僅在理念上水火相濟,更祈望全縣人共同富裕,沿俗而不俗。經國內著名專家論證,財神廟建築造型層面結構系中國古建獨樹一幟高峰,其和諧凝重而飄灑輕盈,造型優美而裝飾獨特,從藝術角度看亦精妙已極,在國內絕無僅有,在國外唯有日本天壽閣類似。
  魚山忠烈宮建於城東形似木魚的孤山上,樹木蔭翳,環境秀雅,絕壁環立。半山有亭名且住,取人生張中有弛之意也。頂部原有神女智瓊祠,前人常會食之處,每歌迎送神曲。後祠毀重建忠烈宮,道家勝地,主體為黑神廟,供奉唐朝名將南霁雲,正殿門匾“惠此南國”,由清代名家嚴寅亮所書,廟前對廳為碧琉璃精捨,可覽古城風貌。廟後有藏書樓,牆飾中西合璧別有情趣。又有魚池古柏映襯之紀赈亭,兩層樓房,紀念民國初年赈濟災荒之事。
  東山寺位於城東東山上,東山石質孤峰,高六十余米,三面絕壁。東山寺位於山腰,康熙八年始建。正殿梵帝宮右側為鐘樓,每逢夕陽西下,僧人撞鐘,宏聲廣達阖城內外,為“東寺晚鐘”勝景。山上有前人石刻二十余處,以同治年間貴州提督趙達庵題“佩劍披雲”和民國年間織金縣長王佐題“出岫雲蒸”最具品味。山腰有泉清冽甘爽,沁人肺腑,游客直接飲用之外,常有邑人壺裝桶汲回家烹茶或冷飲。
  文昌閣又名梓潼閣。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木結構建築,三重檐八角攢尖頂,八翼角底下垂吊木雕瓜柱,各檐翼角下都有碗大銅鈴,隨風叮當作響。山門前是織金勝景“雙潭對鏡”,風景優美如畫。
  為了更好彰顯豐富的歷史文化、燦爛的人文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按照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形象,體現歷史建築風貌,美化市民居住環境,創建和諧文明織金的工作思路。織金縣在全縣掀起了以修繕和開發保護“古城、古鎮、古寨、古驿道和古建築”為主要內容的“五古建設”,2008年以來,啟動建設了以安邦彥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古鎮——官寨古鎮的建設,在2010年共籌措資金328.46萬元,啟動了財神廟、東山寺梵帝宮、回龍庵、楊泗將軍廟,文昌宮、文昌閣六個木結構文物點和月華橋、童生橋、回龍橋三座石橋文物的修繕和燈光亮化工程。2011年,恢復重建了玉皇閣、鳳棲書院。另外,為了將非遺文化也作為織金旅游發展的一個亮點加以推薦,織金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摸底普查力度,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110余項。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和傳承人評選工作,現已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個,分別為穿青人傩戲、苗族三眼箫音樂藝術、砂陶制作工藝、苗族射弩;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06個,其中民間文學27個,傳統音樂18個,傳統舞蹈3個,傳統美術4個,傳統技藝36個,歲時節令2個,民間民俗13個,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2個,傳統醫藥1個。這些非遺文化也有力地助推了織金旅游的發展。
    文化旅游   方興未艾
  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主題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也給織金進一步打造文化高地,推進建設文化強縣吹來了一股春風。
  織金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品位的旅游。織金要建設旅游大縣,就必須重視文化旅游的發展,目前,全縣正在認真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計劃,不斷完善產業政策,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進入文化產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參與、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產業新格局正在形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據統計,2010年全縣文化產業解決勞動力就業3363人,實現產值20811.3萬元,占全縣國民生產總值62億元的3.35%。其中文化旅游業創收高達18000萬元,對織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縣委、縣政府將搶抓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歷史機遇,通過整合旅游資源、建設旅游項目、壯大旅游產業、培育旅游品牌,將文化滲透到旅游方方面面,大力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開創旅游與文化共同繁榮的新局面。“十二五”期間,要全面推動文化旅游的發展,繼續推進商旅結合、文旅結合、體旅結合、交旅結合、工旅結合、農旅結合等。通過整合旅游資源、建設旅游項目、壯大旅游產業、培育旅游品牌,將文化滲透到旅游方方面面,到“十二五”期末,實現旅游綜合總收入達到33.48億元。
  織金,絢麗的文化正在拓展一片旅游新天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