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的皇帝在冬天如何取暖?
日期:2016/12/14 11:41: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北方人民的千呼萬喚之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終於全面供暖了,想象著躺在暖氣房裡醉生夢死的日子,感覺給個皇帝也不換。確實,在沒有全球變暖的古代,在沒有暖氣的皇宮裡,冬天如何御寒成了一個讓皇帝也發愁的問題,那麼紫禁城裡面的人是怎麼熬過漫長的冬日的呢?
(紫禁城內雪紛紛)
暖氣是個好東西,但除了現代化的電暖氣和空調之外,傳統的方法大多是通過焚燒煤炭供暖,所以這也導致了一到供暖時節,北方的PM2.5就爆表的情況。用火取暖這是山頂洞人都知道的事,也是一直延續至今行之有效的取暖方式,所以紫禁城裡的人更是將火能取暖的妙用發揮到了最大限度。
在如今的故宮裡,大多數游客都會去往養心殿的東暖閣參觀,因為這裡是歷代皇帝在新年是舉行開筆儀式的地方,更是慈禧老佛爺垂簾聽政的所在。可這個地方為什麼要叫暖閣呢?這就是皇宮裡取暖的奧妙了。由於古代中國建築物多為木質,所以經常會在冬天取暖是引起火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建築群體,紫禁城對火更是畏之如虎。
但冬天取暖離了火又無法達到目的,所以就在紫禁城裡的宮殿下面修築地下火道,然後在室外的地炕口內燒火,通過火道將熱力傳到室內地面,這樣做不但散熱面積大,熱量均勻,而且還沒有煙灰污染,類似於今天地暖的功效。但由於要打通宮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容易引起建築下陷,所以只有極少數帝後所在宮殿的局部能享受這種待遇,這也是為什麼皇帝的新年要在東暖閣度過的原因了。
(東暖閣 地下火炕原理示意圖)
可地下的火道由於局限性太大,所以在如太和殿等高大空曠的殿宇中根本無法使用,因此就采取了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辦法來御寒,那就是燒火盆。火盆這個東西相信北方各地都有,無論是石質的陶土的、還是金屬的,都是為了一個終極目標供暖。貴為天子居所的紫禁城,火盆當然也與民間不同,其質地多為奢華的掐絲琺琅,碩大無比,燃燒起來簡直是小太陽,所以皇帝每年元旦和冬至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的時候,在宮殿內的四周都會滿布這些豪華的火盆。
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凜冬季節多風且干燥的宮殿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易燃體。清嘉慶二十四年,皇帝曾經下旨申饬內務府大臣,蓋因皇帝在太和殿時,發現地上火盆過多,大風一吹就將盆中的細碎炭火吹落滿地,後經侍衛和大臣一齊上腳才算是將這些火星撲滅。隨後嘉慶皇帝下令今後只許在太和殿的地平上安放兩個火盆,門窗不能大開,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無人看守的火盆嗣後一律撤除,不再陳設,“永著為例”,此言一出就將裁撤火盆的事變成了子孫後代恪守的祖宗家法,嘉慶皇帝為什麼會對火盆這麼上心呢?
(故宮藏 銅胎掐絲琺琅大火盆)
事情還要從嘉慶在乾隆面前一次“現眼”的經歷說起,那是在嘉慶二年,此時的乾隆皇帝已是訓政的太上皇了,在十月二十一日晚上,乾清宮突然冒起大火,惶恐不已的侍衛和太監們開始大力撲救,但此時正值寒冬,天干物燥之下風借火勢迅速蔓延到了北邊的交泰殿,在眼看火舌就要舔舐到坤寧宮屋檐的時候,風向突然轉為西北風,坤寧宮這才免去了一劫。事後經過查證,此次大火是因為值班太監在看守火盆時的打了瞌睡,沒有將火盆內的炭火蓋嚴,使得火星復燃,熏灼了穿堂的木格,這才引起的一場大火。
作為皇帝象征的乾清宮被焚,嘉慶皇帝自然面讓無光,而太上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天祿琳琅”也在這次大火中盡數損毀,自然更不會給兒子嘉慶皇帝什麼好臉色。經過此事後,嘉慶不但一年之內將乾清宮及交泰殿重新修繕完備,另外又重新征集宋版圖書,補齊了天祿琳琅,因為這一場突如其來大火,嘉慶皇帝不勝其煩,所以對冬日取暖的火盆才慎之又慎。
(室內的小型熏爐,以熏香代替烤火)
取暖自然是要用木炭的,平日裡宮中用的都是惜薪司提供的紅籮炭,這種炭都被裁成長約一尺,直徑二三寸的大小,而且質地優良,不會爆出火星,相比普通木炭要安全許多。但用炭過多又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明代宮廷內監劉若愚在他的《酌中志》和《明宮史》中就曾寫道:“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至薨夭,良可痛也”。而末代皇帝溥儀也在他的日記中記載過類似事情的發生。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宮中大部分人多是用小巧手爐取暖,而燃料就是將紅籮炭進行加工後制作成的香餅獸炭,然後用作熏爐或手爐取暖之用。
人類取暖的歷史幾千年來都和火密不可分,就連九五之尊的皇帝對火也是又愛又怕,所以面對這樣的難題,紫禁城裡的主子們更多的是在自己身體的保暖上大做文章。每到冬季對於有著各色珍貴皮毛的動物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了,不說像集腋成裘那樣的誇張,但大量的紫貂、銀鼠、黑狐、猞猁、豹子都會變成主子們身體上的暖帽、端罩、大襟、袖口和披肩等,就連地位較低的宮女和太監也會謀求一張老狼皮或是羊羔皮。
(清宮舊藏皇帝端罩)
而皇宮中對於御寒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的《穿戴檔》中記載的事情了,胡世傑奉旨問內務府相關人員:“貂尾有多少個,夠做端罩不夠?”總管馬國用、首領張玉隨應奏:“貂尾現有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個,不夠做一件端罩。”,也就是說三萬多只貂的生命都不夠為皇帝做一件端罩。雖然穿著端罩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表達,可這背後對毛皮巨大的需求,也足以證明北方的寒冬有多可怕。來源:歷史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