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更適合原址保護

古建築更適合原址保護

日期:2016/12/15 1:20: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月13日,影星成龍捐古建築一事終於有了下文。此前成龍曾把自己收藏的部分古建築捐贈給新加坡一所大學,他收藏的其余古建築將在何處安家,頗引人關注。 9月15日,成龍宣布將自己收藏的至少4棟徽派古建築捐贈給北京亦莊,並在此建立“成龍世界公園”,免費向大眾開放。此事再度引起熱議。


     
  為古建築選“新家”

  成龍從1985年開始收集古宅。成龍在微博中談及20年前他買了10棟徽派古建築,包括廳堂、戲台、涼亭等,本想找塊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讓他的父母住,不料其父母相繼離世,這些建築便一直放置在成龍位於香港的倉庫裡,多年來由於氣候等原因,建築構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耗。

  9月13日,成龍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必須把這些古建築捐贈出來,這樣它們就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買的時候沒想到各種維修費用耗資巨大,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以前我以為內地有很多此類古建築,大概沒有人對我的收藏感興趣,沒想到現在很多城市向我要這些古建築。當然,我會挑選最適合保存古建築的地方,選最好的項目,讓我收藏的古建築在那裡安家落戶。不過,最後我可能會剩一兩棟古建築安置在北京順義我的影視基地。 ”

  據了解,成龍捐贈的徽派古建築將被安置在北京亦莊一個大湖中的島嶼上,整體設計唯美。這些古建築將成為“成龍世界公園”的一部分。不過,有網友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還是放在原地好”。

      專家見意說:“古建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氣候條件,以及風土人情、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古建築一旦脫離相關環境,肯定會割斷其文化脈絡。因此,古建築最適合留在原址進行保護。不過,由於古建築集中的地區,往往地處偏遠,經濟較為落後,對古建築保護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像歐洲保護古堡等古建築那樣,采取大眾認購保護的方式,也是不錯的辦法。 ”

      調查發現,由於保護措施不夠完善,事實上徽派古建築一直存在流失問題。1997年,安徽省頒布《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規定動遷百年老宅需按程序申報。但《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頒布後,皖南古民居依然難以改變被 “外遷”的命運。 2003年,皖南休寧縣黃村的古民居“蔭余堂”被拆裝後,漂洋過海運至美國的埃塞克斯博物館。

  徽派古建築被譽為徽文化的“活化石”,古代徽派建築遍布安徽省黃山市,是古徽州珍貴的歷史遺存,更是徽派文化的集中體現。如何保護這些歷史的 “活化石”,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這些古建築能夠在千百年後依然“存活”下去,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它,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