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次在墓葬中發現軍中官印
日期:2016/12/14 11:10: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墓室為“同冢異穴”,兩座墓葬間有甬道相連。
墓室中出土的“軍假侯印”銅印章。
出土的軍中官印,底部刻有“軍假侯印”四字。
1月13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日前在位於三峽水庫消落區的涪陵古墳壩遺址考古中,考古人員發現一座東漢至六朝時期石室墓,墓室中發掘一枚“軍假侯印”銅印章。專家稱,這是我市首次在墓葬中發掘出的軍中官印。
這枚“軍假侯印”所在石室墓殘高近2米,屬“同冢異穴”。
什麼叫“同冢異穴”?“這是漢代較為常見的墓葬形制之一,即兩人分別下葬在同一間墓室的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涪陵古墳壩遺址考古負責人肖碧瑞介紹,兩具墓葬平面均呈“刀形”,呈軸對稱分布,其中一具墓頂已殘損,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兩具墓葬中間,竟被一條甬道相連,這與以往見到的漢墓相比,較為罕見。“由此推斷,只有關系十分親密的人,像夫妻、兄弟等才會采用這種形制的墓葬。”
記者看到,出土的“軍假侯印”和現在的私章大小無異,邊長2.4厘米,通高2.3厘米,呈青綠色,表面布有銅斑,印底用陰文篆刻(漢代的一種篆刻種類)的“軍假侯印”四字清晰可見。
“漢代墓葬崇尚事死如事生,所以‘軍假侯印’應該與墓主人生前身份息息相關。”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白九江稱,在《後漢書·百官志》中查詢得知,東漢時期的確有“軍假侯”這一官職。
那麼,“軍假侯”到底是何種官職?根據史料,這種印章應屬當時東漢的中下級軍中官員所有,作用則起到類似調兵等職能,其主人的帶兵數量應該在200人左右。
白九江表示,通過印章的銅質以及外觀等特點初步判斷,“軍假侯”不會是手握重兵的官職。但這樣的東漢銅質印章,對漢代重慶地區人們的喪葬習俗、軍隊官職等問題提供了實物證據,在全國來說都比較少見,有寶貴的史料價值。
由於該墓穴曾被盜墓者“光顧”,殘損十分嚴重。雖仍殘留陶釜、陶缽、動物傭等陪葬文物,但沒有更為詳細的墓志銘資料,也無從找尋墓主人的殘骨進行鑒定,所以這枚“軍假侯印”主人准確的身份還無法確定。
專家稱,本次涪陵出土的“軍假侯印”系重慶地區首次在墓葬中發現的軍中官印。
據悉,目前這枚“軍假侯印”的清理以及進一步的考證工作還在陸續開展中。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