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致遠舷窗出水再現百年悲壯 玻璃呈現龜裂狀態

致遠舷窗出水再現百年悲壯 玻璃呈現龜裂狀態

日期:2016/12/14 11:19: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新華社電 (記者趙洪南、徐揚)在黃海北部海底發現的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中,舷窗、炮彈等一些重要文物於近日陸續重見天日,再現百年前致遠艦的英勇悲壯。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5日,考古人員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彈,結合之前的發現,致遠艦的武器配備已經完整展現。

    周春水說,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出水的沉船相關文物種類有60余種,數量有100多件,一件保存較完好的方形舷窗也打撈上岸,玻璃呈現龜裂狀態,為高溫下突然遇水造成,還原了當時海戰的激烈。

    甲午戰爭期間,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今遼寧丹東附近海域)爆發海戰。此役北洋水師損失5艘戰艦,其中“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沉沒在交戰海區。此戰中,鄧世昌任管帶的“致遠”艦為掩護旗艦“定遠”,毅然沖向日軍艦隊,被魚雷擊中沉入海底,全艦官兵除7人獲救外,全部壯烈殉國。


    挖掘意義:激發思考 警醒國人 


    文/廣州日報者於夢江 實習生楊淑夢


    2013年遼寧丹東港啟動新港建設規劃,在普查相關水下文物的過程中,發現了一艘沉沒的鐵甲艦,懷疑是甲午海戰沉沒戰艦,2014年8月,國家文物局開始對這個鐵甲艦展開水下考古,同時,將沉艦命名為“丹東一號”。2014年年底,一門致遠艦特有的格林機關炮出水,將沉船身份指向致遠艦,今年8月,考古人員又發現一枚魚雷引信,為致遠艦特有的武器裝備,進一步佐證沉船身份為致遠艦,今年9月一個寫有“致遠”二字的瓷盤碎片被打撈出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曹雯認為,此次打撈致遠號,讓國人看了這些實物回憶起甲午時期慘痛的經歷,會激發國人的思考,讓國人警醒。

    “甲午海戰是北洋艦隊對抗全日本”


    文/廣州日報者於夢江 實習生楊淑夢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曹雯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甲午海戰為什麼最終會敗給了日本?曹雯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知己知彼”上,日方強於我們太多。

    二是對戰爭的態度,日本早就做好了戰爭准備,中方則一直在拖延,失去了先機。在戰爭中,清廷始終寄希望於各國調停,而日本則是舉國一戰。

    三是兩國的軍制不同。甲午海戰之時,日本的軍制已經是現代化的了,與歐洲一致,總司令可以隨意調遣國內的屬下軍備,但清朝做不到,清朝的地方官員只負責本地域,中央有協調權,但清末時中央的調配權下降,已經指揮不動。曹雯認為:“甲午海戰實際上是北洋艦隊對抗日本全國,當時清朝還有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廣東艦隊,但這三支艦隊除了北洋艦隊都按兵不動,當時北洋艦隊向總理衙門申請調配,但清末政府調配權下降,甲午海戰始終只有北洋艦隊獨立支撐。”

    (來源:廣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