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日期:2016/12/14 11:10: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易經·系辭》說,炎帝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作為三皇之一和中華農業的鼻祖,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而關於炎帝故裡的記載和傳說也眾說紛纭。1月23日,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的主題是“傳承神農炎帝文化、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目的是通過對高平炎帝文化的豐富內涵、獨特優勢和深厚的神農炎帝文化資源加以研討論證,大力弘揚和傳承炎帝精神,並因台灣同胞的深度參與和共同主辦,切實增進海峽兩岸、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進一步激發和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胡蘇平出席研討會並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出席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王震中兩位專家作了主旨演講。來自北京、天津、浙江、河南、河北、福建、台灣、香港等地和山西的專家學者共30余人參加研討會。

\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在會上作精彩發言。

\

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胡蘇平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就高平炎帝文化的歷史遺存進行了認真交流和充分肯定。專家一致認為,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廟、碑記、石刻,無論是數量規格還是密集程度,內容最為豐富完整、影響最為厚重深遠,在全國首屈一指、實屬罕見。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優勢和特點。

  從遺址遺跡來看,歷史遺存相對完整。上黨地區現存有關炎帝的廟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炎帝中廟、羊頭山炎帝高廟等廟宇院落35座。高平羊頭山上有保存完好、價值較大神農城、神農井、神農泉、五谷畦、耒耜洞等歷史遺存;神農鎮境內有與炎帝活動有關的換馬村、北營村、莊裡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個令人驚歎、相對完整的炎帝文化遺存的區域體系。

  從考古發掘方面看,文物古跡佐證有力。2015年11月,在羊頭山神農城遺址出土過程中,發現了大量人類早期活動的陶片和古步道、石牆、瓦礫,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為仰韶時期文化遺址,迄今有5000-6000年的歷史,充分說明當時在羊頭山出現了頻繁的人類活動和以農業為主的生業模式。羊頭山山腳下還有舊石器時期的李家莊文化遺址,距今有1萬年的歷史,與農業起源有密切關系。

        從文化史籍來看,文字記載翔實豐富。高平作為炎帝活動的主要區域,歷朝歷代的有關史書記載炎帝活動的文字十分豐富。從春秋時期的《管子﹒輕重戊》、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北山經》、晉代程玑的《上黨記》、北魏的《風土記》、唐代的《黑暗傳》、北宋的《太平寰宇記》,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萬歷的《澤州府志》、清順治《高平縣志》等等,有關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書記載中十分完整精致,歷史文脈根源清晰可見。

  從碑刻記載來看,石碑石刻獨一無二。境內有關記載炎帝活動的石碑石刻數量眾多、分布極廣,時間跨度久遠。現保存有關記載炎帝活動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晉,下至清末民初,縱跨一千五百余年。其中,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五佛碑、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銘、現存於莊裡村的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炎帝陵碑等四塊碑刻,在全國獨一無二。

  從公祭民祭來看,祭祀活動由來已久。炎帝祭祀活動在高平民間相傳久遠,據《元史﹒成宗本紀》、《元史﹒祭祀志》記載,“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嘗遣祭,禁樵采”,說明在元代皇朝曾經派官員到炎帝陵祭祀。《澤州府志》、《高平縣志》也記載,每年四月初八官方都要舉行祭祀炎帝活動。民間祭祀更為普遍興盛,四月初八就是當地人敬奉炎帝的日子。清康熙年間曾任高平知縣的柯貞干,在《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載了當時四月八祭祀炎帝的盛況。相傳每逢廟會之日,民眾都要敲鑼打鼓,由社首抬著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出場,場面宏大,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谷廟裡當社首”之說。

  從風俗傳說來看,炎帝民俗風情影響深遠。在高平流傳著很多炎帝的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滲透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羊頭山周圍,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同炎帝有關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對羊的崇拜。每年大年初二祭祀牛羊叫做“牲口出行”,意味著一年的開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白面蒸面羊敬獻到炎帝像前,祈求炎帝保佑五谷豐登。

  與會專家學者對高平推動海峽兩岸炎帝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給予了高度評價。普遍認為,華夏農耕文明肇始太行,傳承華北、湖廣、雲貴、海南和台灣等地,形成了海峽兩岸對神農炎帝文化共同傳承的信俗基礎。據統計,台灣神農炎帝信眾約為500萬左右,將神農炎帝作為主神奉祀的廟宇多達254座,配祀則達到500座之余,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始祖炎帝文化之根已經深深厚植於台灣。

\

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2年以來,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台灣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葉宏燈先生等為代表的台灣炎帝信眾,以台灣神農大帝協進會為代表的神農炎帝民間協會多次到高平尋訪、交流、研究、探討和祭祀。在高平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建設過程中,葉宏燈等台灣信眾捐資捐物,積極參與和支持了工程建設。

  2013年和2014年,台灣炎帝神農文史學會等台灣神農炎帝協會組織150多位台灣著名專家學者、台商和信眾到高平參觀訪問,先後在高平開展了“中華神農文化尋根之旅”活動、以“弘揚炎帝文化、傳承炎帝精神”為主題的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高層論壇、祭祀神農炎帝等活動。

  2015年8月,台灣20余家神農大帝宗廟代表再次到高平進行祭祀和文化交流。2015年10月,高平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團赴台灣開展了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

  2016年5月14日,高平還將舉辦海峽兩岸炎帝農耕文化節,山西省已將該項活動納入“華夏之根·文明之旅”山西(古中國)國際文化旅游節。

  本次研討會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晉城市委市政府、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台灣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晉城市委宣傳部、高平市委市政府承辦。
 

(來源:中國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