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井鹽的盛產地——石羊古鎮
日期:2016/12/14 10:32: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石羊,自西漢鑿井采鹽以來,就是雲南井鹽的盛產地,明末清初是石羊制鹽的鼎盛時期,雖手工作坊年產鹽已達九百多萬千。南疆數省,邊陲鄰國,均以能享潔白如雪的白井鹽為榮。商賈雲集和歷代王朝官吏“直屬提舉司”的輪換,使石羊成為眾生仰慕向往的黃金寶地的同時,也給地處深山僻壤的石羊帶來多元文化的沖擊。“立學校以振民風,設關律以便行旅,造塔坊以培文風”。石羊方圓不越十裡,明清時曾設靈源、張公、綠蘿、龍泉、龍吟五大書院及多所義學、塾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孕育有了現有石羊特色的石羊文化。
石羊歷史上因鹽而興,自漢代制鹽始,先後開辟井硐百余口,各井硐歷代以來一直分五區:即觀音井、舊井、喬井、界井、尾井,曾有詩曰:觀舊喬界尾五井,熬鹵制鹽財源開。大灶小灶雞窩灶,筒鹽盆鹽佛像鹽。車水馬龍羊城郡,萬賈雲集四方交。一泓鹵水千年味,兩岸青山萬壽青。
時至今日,眾多井硐均已封閉或停用,保存完好的尚有兩口,其中一口位於石羊鹽廠招待所,是最老的一口鹽井,開鑿於漢代,“蒙氏時龍女牧羊,有羝舔土,掘土得石似羊”,這美麗的傳說即出於此井,故名石羊井,又名靈羊井;另一口位於下鹽田,叫慶豐井,開鑿於漢代,井深33米,該井保存完好,現還保留有取水的轱辘。
對小鎮石羊深藏心底的記憶完全仰仗於那次春日午後的不期而遇。之前,小鎮在我的意想中是一塊與世隔絕的淨土,是一個只盛行古老傳說的地方,跟生計和五谷雜糧無關,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長者,齊聚在一間簡陋的茶室,曲高和寡,以他們的博識和足智多謀講述著那些古老得分不清年代的趣聞轶事,這些故事像他們飽經滄桑的眼睛一樣深邃、半睜半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