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男子10余年收集古建築碎片復建一批古代建築

男子10余年收集古建築碎片復建一批古代建築

日期:2016/12/15 1:19: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5月27日,溫江萬春鎮裡,幾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已初具規模。這可不是如今流行的仿古建築,它的一磚一瓦都源自從各地收集的老建築“碎片”。他們的主人,42歲的李曉春為此已耗費了十幾年的精力和數百萬的資金。這個癡迷中國文化、尤其對古代建築感興趣的前商人,希望能夠用最傳統的工藝和原汁原味的材料,復建一批古代建築,做成可以居住的古建“博物館”,讓更多人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破爛”被他當寶貝

  在阆中古城長大的李曉春從小就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古代建築極有興趣。後來他經營旅行社有了積蓄,便開始到全國四處收購古建部件。“我曾因陝西漢中有一扇明代的將軍府大門,就千裡迢迢跑到當地找農戶購買。也為了一個小擺件,前後磨了別人半個月。”說起十幾年的經歷,李曉春感歎頗多。在仁壽縣的一個山區,為了把一座老宅的8根精美石柱搬到成都,他不得不請人用挖掘機開出一條臨時山路,再用吊車拆下石柱運到成都。一趟下來,幾千上萬塊錢就花出去了,但8根柱子上有6根镌刻了對聯,他如獲至寶。在深山老林看到有破敗得只剩骨架的房子,他干脆連破瓦整件買回來,修理清洗再刷油保存。

  2008年,李曉春在萬春鎮魚凫村租了兩棟房子存放這些寶貝,他也在這裡一住就是6年。

  一窗一棂品出文化

  放著掙錢的旅行社生意不做,卻守著破爛過日子,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他的舉動。李曉春說,“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所以就去做了。老祖先的東西,我希望自己有留下來的方式。”

  這些不會說話的建築構件,李曉春在它們的紋飾雕刻中找到了對話的密碼。他曾收了幾棟客家人的房屋,有規整的庭院、祠堂,梁柱、撐工之上雕刻精美,“從它的布局就可以看出不僅僅只滿足於遮風擋雨,而體現了典型的中國古人耕讀傳家的社會生活形態。”從廣元收回來的3個明代楠木撐工,側看像耳朵輪廓、橫放像一支如意,李曉春自有解讀,“像耳朵是提醒我們要善於傾聽,寧靜才能致遠。而如意造型,則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李曉春收到特別的寶貝,就會邀朋友共賞,“也許有的圖案我的解讀不對,但這個過程自得其樂。”

  希望凝固的藝術重煥生機

  在李曉春的眼裡,古舊的木頭自有一種生命的傳達。“它們歷經數百年,沉澱了幾代人的悲歡離合。大到建築的形態規格,小到雕花小件,都能看出很多歷史典故和人文精神。”漸漸,李曉春有了想法:為何不用這些老物件,造一座古建“博物館”?2012年底,建在他所租院落後面的“博物館”開始動工。

  “我用的材料,幾乎全部是多年來收的老件,采用的工藝,也是最傳統的。”李曉春甚至專程請來在峨眉山金頂修過寺廟的工人來修建。他自豪地說,“未來的一桌一椅一床都是老件,就連瓦片,也是從深山老林裡運出來清洗後鋪上去的。這些房子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各自的故事。”

  李曉春希望他收藏的數千件老東西,最終能夠以完整的姿態呈現,重現中國古建之美。他打算把這些陸續建成的房子做成可以居住的“博物館”,讓熱愛傳統文化者在此尋到文化之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