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龍騰東營】東營最大古建群天寧寺的前世今生

【龍騰東營】東營最大古建群天寧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1:28: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東營天寧寺位於墾利縣勝坨鎮,據《墾利縣志》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89年),寺院是民間自發捐款捐物建設而成,前後經過七十余年的努力,至明朝崇祯年間,形成七十二殿的巨大規模,“一時間香火鼎盛,成為名剎”。原天寧寺建築群采用古老宮殿的建築形式,布局嚴整、規模宏大、廟宇房頂隆起,飛檐四出,雄偉古樸、莊嚴肅穆、氣勢磅礴,在方圓六七百裡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天寧寺發展的鼎盛時期,與泰山齊名稱為北安山,泰山則為南安山。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座可稱歷史瑰寶的大型建築群,最終不是損毀於自然災害,而是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成為當地及周邊地區人民群眾的一大遺憾。

1942年,渤海行署做出決定,下令將天寧寺全部拆除,將拆下的磚瓦木料運往利津修建烈士陵園,至1952年秋,六座廟宇化為平地。寺裡的石碑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東營天寧寺位於墾利縣勝坨鎮,據《墾利縣志》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89年),寺院是民間自發捐款捐物建設而成,前後經過七十余年的努力,至明朝崇祯年間,形成七十二殿的巨大規模,“一時間香火鼎盛,成為名剎”。原天寧寺建築群采用古老宮殿的建築形式,布局嚴整、規模宏大、廟宇房頂隆起,飛檐四出,雄偉古樸、莊嚴肅穆、氣勢磅礴,在方圓六七百裡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天寧寺發展的鼎盛時期,與泰山齊名稱為北安山,泰山則為南安山。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座可稱歷史瑰寶的大型建築群,最終不是損毀於自然災害,而是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成為當地及周邊地區人民群眾的一大遺憾。
1942年,渤海行署做出決定,下令將天寧寺全部拆除,將拆下的磚瓦木料運往利津修建烈士陵園,至1952年秋,六座廟宇化為平地。寺裡的石碑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但大部分石碑被運往黃河作了防汛、石料,碑樓、廟裡的門匾散落民間,有幾個村小學就用廟裡的碑匾作為黑板,各種有珍藏價值的字畫消失殆盡。“由於當時缺乏文字、圖片資料,原來的建築群形制只能從當地老年的記憶中挖掘。”現在,只有大廟遺址還歷歷在目,能夠見證古廟風采的只有極少的碑匾、石鼓、方磚、房瓦等實物,其余物品已無跡可尋,故突顯其珍貴。但大部分石碑被運往黃河作了防汛、石料,碑樓、廟裡的門匾散落民間,有幾個村小學就用廟裡的碑匾作為黑板,各種有珍藏價值的字畫消失殆盡。“由於當時缺乏文字、圖片資料,原來的建築群形制只能從當地老年的記憶中挖掘。”現在,只有大廟遺址還歷歷在目,能夠見證古廟風采的只有極少的碑匾、石鼓、方磚、房瓦等實物,其余物品已無跡可尋,故突顯其珍貴。
天寧寺文化旅游區由東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建,計劃總投資6.5億元人民幣,於2007年11月份奠基。主要包括天寧寺、民俗文化街、溢洪河公園、百羚園公墓、敬老院和佛學院六大板塊。

天寧寺北靠黃河南展大壩,南鄰溢洪河,是集修行弘法、教育研究、慈善安養與臨終關懷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文化中心,主要包括大雄寶殿、觀音道場、捨利塔、東西配殿、鐘鼓樓、山門、藏經樓等,大雄寶殿占地面積4300多平米,建築面積約近1萬多平米,是國內現有建築面積最大的大雄寶殿。捨利塔高56米分9層,設有觀光電梯,可觀寺院全景。建設完成後,將實行免費開放的管理模式,為繁榮地方旅游事業搭建良好服務平台。

民俗文化街主要建設古樸、典雅的步行街民俗文化長廊,將其打造成為集民俗工藝品展示、民間文藝演出、地方風味小吃為特色的廟會景觀聚集地。

溢洪河公園以“濱河佛教文化生態旅游聖地”為定位,以佛教文化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為重點,實施駁岸改造、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及景點建築,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人們熏習佛法,修身養性的重要場所。

百齡園公墓 建成後將成為東營市首家生態公墓,屆時園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碧水環繞、綠葉盈枝。

敬老院定位於“傾力打造田園式高檔養老社區”,建築風格以中式建築為主,全部采用獨門獨戶、別墅式設計模式,並采用家庭式的服務模式,提供醫療、餐飲、保健陪護於一體的全方位服務。

佛學院建成後,致力於佛學研究、人才培養、佛教文化傳播等,將成為中國佛學院專門人才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

建成後的天寧寺將重點培養高素質的佛教人才,發揚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幫助弱勢苦難群體,構建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