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的硬山頂
日期:2016/12/15 1:50:35   編輯:古建築彩繪屋面僅有前後兩坡組成,左右兩側用山牆封死,正脊、檩木等均不挑出的屋頂形式稱作“硬山頂”。在常用的屋頂形式中排在屋殿、歇山、懸山之後,屬於地位最低的屋頂形式。因此,常用在各類次要或附屬建築物上,也大量用於普通民居中。
硬山建築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見的為小式硬山頂建築。如:常用於民居中正房或過廳的七檩前後廊式硬山建築;常用於民居中廂房或配房的六檩前出廊式硬山建築;常用於民居中廂房、倒座或後罩房的五檩無廊式硬山建築等(4-9)。大式硬山建築常用作宮殿、苑囿、陵寢、寺廟等建築群中的附屬建築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若使用斗拱,也只做簡單的一斗
硬山建築的正身梁架為普通的抬梁式構架。硬山建築中有特色的構架為貼山牆處的“排山梁架”。排山梁架中常使用山柱(4-10)。山柱立於台基之上,柱頂承托脊檩。山柱將排山梁架分為左右梁部分,使各梁架分別變為由上至下的單步梁、雙步梁等(4-11)。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牆內,室外看不到。但室內常將山牆與柱相交處做“八字門”露出柱體。
大式硬山建築常用園椽,而小式硬山建築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飛椽,稱為“老檐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