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秦陵地宮是如何營建的

秦陵地宮是如何營建的

日期:2016/12/15 1:04: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圖為秦陵模擬地宮

  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圹、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排水渠道環繞地宮

  劉占成指出,地宮最為復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圹,然後是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圹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劉占成說:“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周,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說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范圍形成孤島,以利於下一步施工。”

  劉占成說:“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後,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范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圹了。50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台階而運出土圹,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於墓圹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頂部覆蓋石質板材

  墓圹挖好之後就是布置墓室了。地宮土圹底部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布置的。

  劉占成說,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椁、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一般的豎穴土圹墓都是用土填實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驗證結果顯示,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劉占成認為墓室中存在石質板材可能屬於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即地宮應是券砌石頂。

  劉占成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上具天文’的記載也就是說地宮頂部有繪制的天文星宿圖;至於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說‘取於渭(河)北諸山’”。

  券頂之後則是墓頂封土,實際上這是地宮建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今實測小山般的秦陵封土,其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封土全部經過粗夯。

  劉占成說:“高大的封土堆,象征著秦始皇帝的威嚴,標志著秦陵營建工程的基本結束。《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就是講的地宮工程的結束情況。”

  營建步驟尚需研究

  至於回填排水渠,則是想使秦陵地宮永久性地不被地下水侵蝕。劉占成認為,地宮工程一結束就會及時回填排水渠,排水渠底部應回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層,其上再用土夯實。

  由於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宮內至今仍然沒有地下水患也在情理之中。”他說。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課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著今後更細致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於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劉占成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