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環幕“虛擬”朱元璋地宮 明孝陵博物館新館年底建成

環幕“虛擬”朱元璋地宮 明孝陵博物館新館年底建成

日期:2016/12/15 15:06:12      編輯:古代建築

    參照北京十三陵規制構建,利用8米空間的高度,反方向由上而下,利用高科技手法,模擬位於獨龍阜下的明孝陵玄宮,展現地下宮殿的榮華富貴——明孝陵博物館館長周钰雯昨天告訴早報記者,明孝陵博物館新館將於今年年底建成,明年初開放,屆時將以360度環幕電影“虛擬展現”明太祖朱元璋陵寢的地宮。

    據周钰雯介紹,新館是將原南京手表廠廠房中兩幢最大的建築改造而成的,展廳總面積達到2500平方米,是原博物館的10倍。周钰雯表示,目前,明孝陵神道已基本打通復原,其呈北斗七星狀有序排列的“下馬坊”、“大金門”、“望柱”、“棂星門”、“五龍橋”、“享殿”、“寶城”成為孝陵地面文物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是一條完整的陵寢文化帶。而新建的孝陵博物館,將給這條文化帶提供全方位的注解。

    據有關文獻記載,明孝陵玄宮內埋葬著朱元璋本人及馬皇後和成穆貴妃孫氏(或說殉葬宮人十數人,四十六妃陪葬孝陵)。關於朱元璋的地下宮殿建築,由於史書失載,又缺乏必要的工程檔案資料,加之在民間還有朱元璋葬於南京朝天宮或北京萬歲山以及下葬時13個城門出棺材等等的歷史記載和傳說,所以,幾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謎。

    “明孝陵地下玄宮位於獨龍阜下數十米處,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介紹,自1998年12月開始,他與當地文物工作者及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專家采用精密磁測技術,對明孝陵寶城內做了普遍的無損勘測,結果證實在寶頂地下存在一個巨大的空間,總面積達4500平方米,其中入口處在地表調查中也有遺跡顯示,這一發現初步揭開了孝陵地下宮殿的奧秘。在考古工作基礎上,有考古專家還提出明孝陵呈“北斗七星”式的平面布局設計思想。

    賀雲翱表示,那次歷時四年的明孝陵系列考古工作,對完整恢復和研究明代早期帝陵制度及明代建築文化,對進一步改善明孝陵文物的保護環境,深入展示明孝陵的文化內涵等都有重要價值。除了查明了明孝陵地下玄宮的位置,當時發現不少地表建築遺跡及建築瓦當,並未發掘出任何地宮的陪葬品。

    周钰雯表示,十三陵的地宮大都分三進,由於空間限制,新館將仿制第一進,其余兩進采用投影的方式表現。“新的博物館文物庫藏應該不大,主要以陳列為主。新館參考北京十三陵的形制建造,推測當時明孝陵地宮的形制理論上還是有可行性的。”賀雲翱認為,在考古期間,他們發現明代早期帝陵制度還是有一定的傳承和延續性,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地宮均不在中軸線上,明孝陵的地宮入口在明樓東側十幾米處現呈下沉錯位、有裂口的寶城城牆下面,根據這些參考資料,仿制地宮的形態應該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