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考古的歷程、思路與方法
日期:2016/12/14 11:42: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300年的中國早期文明,良渚古城是其都城。良渚古城確認後,通過使用GIS軟件制作DEM,於2010年確認古城的“外郭”。通過多年連續工作,近年又確認了良渚古城外圍存在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已發現11條水壩。它們可以分為塘山長堤、高水壩和低水壩3部分。建築土方量260萬m3,控制面積超過100k㎡(按:根據2016年10月最新估算,土方量修改為288萬m3,實際控制面積超過100k㎡)。從而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王城、外郭和外圍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的傳說還早1000年,開創了史前水利史研究的新領域。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與埃及和兩河流域以蓄水灌溉為主要目的治水系統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濕地稻作農業和旱地麥作農業不同的水管理策略。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東方各早期文明的出現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甚至提出了“治水文明”和“治水國家”的概念。而良渚古城正是中國境內最早進入國家形態的地點,水利系統與它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所以,這一發現在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意義。
1 概況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地區位於浙西丘陵山地與浙北平原的交界地帶,西依天目山,其南北均為天目山余脈挾持,向東呈開放狀,總體形成一個東西長約42km、南北寬約20km、總面積約800多k㎡三面環山的C形盆地。
圖1 良渚古城的位置
良渚古城遺址處於C形盆地的北部,西北距杭州市區約20km.向東則是敞開的平原,總體有一種以山為郭之感(圖1)。這裡處於山地與平原交界的江南水鄉位置,水網密集,為良渚古城通往太湖、達於天下,提供了最為便捷的水路交通。
自2007年良渚古城發現和確認之後,經過不間斷的考古發掘、調查和勘探,我們對良渚古城的結構布局和格局演變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良渚古城的主體城市結構可分三重,最中心為莫角山宮殿區,其西側的南北向長壟上,則分布著反山、姜家山和桑樹頭等王陵和貴族墓地。其外分別為城牆和外郭所環繞,堆築高度也由內而外逐次降低,顯示出明顯的等級差異,形成類似後世都城的宮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結構體系,這是中國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圖2)。
圖2 良渚古城的結構
同時古城北部和西北部還分布著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與天文觀象測年有關的瑤山、匯觀山祭壇以及廣闊的郊區,整個城市系統占地面積達到100 k㎡。
1.1 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東西長約1770m,南北長約1910m,總面積約300萬㎡。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再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而成,寬20——150m,城牆保存較好的地段其高度約4m.目前四面城牆共發現了8個水城門,南城牆還發現1處陸城門。
除了沿著城牆的城河之外,在城內共發現古河道51條。整個良渚古城猶如一座水城,水路交通為當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莫角山宮殿區位於古城的正中心,是一處人工營建的長方形土台,呈長方形覆斗狀,台底東西長約630m、南北寬約450m,面積近30萬㎡,占據了古城1/10的面積。勘探顯示,莫角山東部的人工堆築層厚度約10——12m,西部的人工堆築層厚度約為2——6m(圖3)。在莫角山大土台上還分布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烏龜山等3個小型土台,為主要的宮殿基址。
圖3 莫角山遺址地層堆積示意圖(白點表示機鑽孔位置)
王陵和貴族墓葬區布置在莫角山宮殿區西側一條南北向的高壟之上,自北向南依次為反山、姜家山和桑樹頭。其中,反山位於莫角山遺址西北角,東西長約90m、南北寬約30m、高約6m,1986年發掘西部三分之一,出土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圖4) 來源:良渚古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