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千年長干寺地宮曾坍塌 將用“轉基因土”加固

千年長干寺地宮曾坍塌 將用“轉基因土”加固

日期:2016/12/15 1:21: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千年長干寺地宮出土文物共1萬多件,包括佛頂骨捨利、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椁等。長干寺地宮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深的佛塔地宮,不過在發掘中,地宮出現了塌方,“塔王”被請出來時,銀皮鎏金由於氧化全部變黑,塔身收縮變形。
  2009年,《南京報恩寺遺址地宮及出土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這是江蘇文物項目首次被科技部納入專項課題。經過3年多時間,8月16日,由南京市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等合作研究的項目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課題驗收。
  記者 胡玉梅
  挖“模擬地宮”找坍塌病根
  大報恩寺遺址內發現的長干寺地宮,一共出土了1.2萬件珍貴文物和佛教聖物。南京市博物館館長白寧說,課題的核心內容是千年地宮。
  “地宮是圓形豎井式,直徑2.2米,深達6.74米。”白寧說,地宮由一層石塊一層夯土的方式填充、夯築而成,共39層,夯築層的最下面就是埋藏坑。考古發掘期間,地宮內的土體出現過數次小范圍坍塌。
  專家們在原地宮南面20米遠處,新挖了一個相同深度和直徑的“模擬地宮”,“長干寺地宮保護屬於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王軍說,模擬地宮建成後,讓它自然坍塌,並進行監測,“造成地宮坍塌的元凶,主要是降水和地下水,尤其是降水。”
  專家們想:有沒有一種“不怕水”的土壤?研究人員使用桐油、石灰、水泥3種傳統加固材料,以及燒料疆石和燒阿嘎土兩種新型加固材料,分別與地宮遺址土樣結合。這個方法與“轉基因技術”相似,即便是降雨和地下水出現劇烈變化,仍能維持較高的土體強度。白寧說,未來千年地宮的保護方案,會按照課題組的實驗來進行。這樣既確保了地宮的原真性,又確保地宮不會坍塌。
  “塔王”千年木胎將展示
  2008年,銀皮鎏金七寶阿育王塔被請出函,由於環境發生改變,“塔王”氧化變黑,相輪也脫落了好幾個。
  王軍介紹說,塔王的保護是“脫胎換骨”式的,“說到底,‘塔王’是個木塔,外面加了層銀皮鎏金。木胎吸收了大量的水,被請出來後,木質細胞收縮,從而導致扭曲、開裂……”王軍表示,當時為了不讓“塔王”癱掉,專家們把千年木胎置換出來,內部用了和千年木胎材質非常接近的金絲楠木。
  王軍說,專家們對千年木胎進行了“還原實驗”,目前已經成功完成了一部分。所謂“還原”,就是要讓那些已經收縮、變形的木胎回到它最初的模樣。
  “未來,這些木胎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木塔,這個木塔也要在塔王旁邊展示,讓觀眾看看塔王究竟是怎麼造出來的。”
  絲織品“千年結”已打開
  課題組的專家們還對玻璃、千年絲綢等文物進行了保護。
  長干寺地宮出土的絲織品達到上百件,不少絲織品上還有毛筆字,這些毛筆字盡管已經有1000多年了,但依然很清晰。在“聖塔佛光——七寶阿育王塔特別展”上最新展出了4件絲織品,它們是這次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兩塊上面還有文字,寫的都是禮佛的內容和禮佛的人。
  “它們最初是包裹,放在地宮內,經過1000多年,已經固結,如果輕易打開,對這些寶貝難免造成傷害。”王軍說,這些絲織品在地宮的時候完全浸泡在水裡,這些水對它們形成了有效的保護圈,不僅隔離了氧氣,還隔離了微生物對它們的分解。不過,取出來後,環境發生了改變,如果不保護容易造成損失。經過3年多的研究,專家們找到了特殊的方法,成功打開了千年結。
  為文物打造特殊展櫃
  白寧說,目前專家們已經研發出了特殊的展櫃,一共有10個,目前有兩個已經用到展廳,其余的也將陸續到位。文物放進這些特殊展櫃中,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微環境,跟睡在千年地宮內差不多。
  白寧說,兩個新式展示櫃,一左一右安置在“塔王”兩邊,展示櫃內沒有任何光源,玻璃也特別厚。“這兩個展示櫃的密封性,要比其他展示櫃好很多,櫃子下面還有溫濕度監控儀器。”特殊展示櫃內放置的是絲織品。別看它們和塔王都有上千歲了,但保護環境卻不一樣,由於塔王最外面是銀皮鎏金,所以微環境要求相對干燥;而絲織品則喜濕,所以微環境中的濕度相對大一些。
  “用了特殊的保護櫃以後,就可以根據每一件文物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溫度和濕度,盡管是非常小的變化,但對文物的保護很重要。”白寧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