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傳統古建築民間祠堂的款式與規模

傳統古建築民間祠堂的款式與規模

日期:2016/12/14 22:03: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氏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他們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而因為地理位置,家族資金,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建造的祠堂在規模和款式上就有了很大不同,具體內容,下文見分曉。   一、規模
祠堂建築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布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是根據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而定。   一般祠堂以“四點金”和“八間頭”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廳三開間雙坡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結構,廂房雙坡兩層樓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布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由於社會環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現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二、款式 1、 瓦作:瓦作分大式,小式兩種做法。歇山與硬山各項瓦頂做法屬於大式建築做法;硬山、懸山例屬小式做法,所定規矩尺寸都是按五檩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有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山頂、卷棚頂、盝頂等。此外還有不同屋頂的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懸山砌法。故祠堂兩山山牆。有隨大小式建築硬山與懸山房分別墀頭風與五花成造兩種做法;硬山房屋頂只有前後兩面坡,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兩端的山檐與山牆牆頭齊平。山面裸露沒有什麼變化,顯得質樸堅硬,故稱之硬山屋頂。   2、懸山房山牆,上身采用五花成造或前後通平做法,挑山山牆或隨屋坡形勢一直砌到各步檩下如硬山做法,懸山屋頂與硬山屋頂較為接近,也是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所不同的是,山牆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牆外,處於懸空狀態故稱懸山。   1、榫卯:木結構的靈魂,它們是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一個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壓力就會變得越牢固。 2、粱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種,其本質差異在於,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檩條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檩外,直接承托檩條是梁。梁的形態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為經過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結構。   3、廊庑:有屋頂的通道,供通行、遮陽、防雨、休息、游憩之用。   4、門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門窗隔扇、橫披、支窗、簾架、單扇或雙扇棋盤門,實榻大門、木頂隔、隔斷,壁板、護牆板、木欄桿之類制作安裝統屬裝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國木構件建築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   6、屋頂吻:屋頂吻是屋頂上正脊兩端的裝飾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築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不同的樣式。   7、柵門:古代的一種門,立柱間有上下枋,枋間有便於通風的柵欄狀透空木門,額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沖天出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