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大名五禮記碑以及河北三鎮舊跡

大名五禮記碑以及河北三鎮舊跡

日期:2016/12/15 0:24: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河北邯鄲市大名縣東郊的石刻博物館內,矗立著一座巨大的赑屃鳌座碑,這座碑高達11.95米,重140余噸,是現存最大的石碑。

 

這座大碑原在縣城東北約七公裡的雙台村,一座小村子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石碑呢?它又是怎麼到的縣城?原來雙台村是大名舊城所在地,唐代貞觀年間置河北道,其轄區范圍甚廣,包括今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所在魏州,也就是今天的大名縣雙台村附近,河北道有三鎮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的治所也是在今大名雙台村,魏指魏州,今大名雙台,博指博州,今山東聊城。

 

到了北宋時期,天下設四京,東京開封府(今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大名雙台村),可見這個小村子在唐宋時期可是座大城市。

 

唐開成五年(840年)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去世,唐文宗命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為何進淘撰寫德政碑,於是有了這塊大碑,過了268年後,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編《五禮新儀》,大名府尹梁子美將何進滔德政碑上的字磨平,改刻《五禮新儀》,因此這塊大碑又叫五禮記碑。

 


碑額篆書“御制大觀五禮之記”

 

著名詩人陸游在寫於南宋時期的《老學庵筆記》中曾記錄了這塊大碑:“北都有魏博節度使田緒遺愛碑,張弘靖書;何進滔德政碑,柳公權書,皆石刻之傑也。政和中,梁左丞子美為尹,皆毀之,以其石刻新頒《五禮新儀》”

 

又過了293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黃河決口,大名府被吞沒,五禮記碑傾倒被埋在地下,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顧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將埋在地下147年的古碑又重新挖掘了出來,但碑已斷為九截,鳌頭也不知去向。

 

1936年“營造學社”劉敦桢先生調查冀豫魯古跡曾來到這裡,留下珍貴記錄,劉先生在《河北、河南、山東古建築調查日記》中記錄到:“(10月30日)下午一時赴城東十五裡的雙台村,此村居宋大名府之中點,舊日城垣,雖已湮沒,四周猶存土堆斷續,尚可隱約辨其故址。知舊城范圍,實較今城更為遼闊。村西南有巨碑倒僕地上,徽宗所書《五禮碑》也,高十一米六十厘米,約合營造尺三十六尺余,遠非明、清諸碑所能望其項背,洵偉觀也。”

 


劉敦桢先生考察時拍攝的五禮記碑照片,倒放在地上

 


1936年劉敦桢在五禮記碑前留影

 

1989年,大名縣把五禮記碑遷入縣城內的石刻博物館並重新樹立起來,從被挖出到再次被豎起又過了441年。

 


2016年元旦,到訪五禮記碑

 

這塊巨碑由三部分組成,最上面的碑首雕八條赑屃,左右各四,頭垂尾盤,當中的篆額天宮內保留“御制大觀五禮之記”八字,下面是高聳的碑身,最下面是巨大的鳌座,鳌頭已失,今為後補。

 


五禮記碑首

 


八條赑屃左右各四

 

關於赑屃,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看這篇文章:《龍沒生“龜兒子”--為赑屃正名(第二稿)》

 

可惜現在碑陽、碑陰均已無文字可辨識,在碑身側面還保留有少量文字,大約是柳公權真跡?

 


大碑側面殘存文字

 

大碑的主人何進滔死後,他的兒子何弘敬襲父位為魏博節度使,1973年在大名萬堤農場出土了何弘敬墓志銘及墓志蓋,墓志銘為邊長達195厘米的正方形,是已發現最大的墓志銘,現在這塊墓志銘及蓋保存在河北邯鄲叢台公園內。

 


邯鄲叢台公園內的何弘敬墓志銘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大名府還有另一塊大碑田緒遺愛碑,田緒是何進滔之前的魏博節度使,唐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比何進滔早了44年,田緒遺愛碑體量應該和五禮記碑不相上下,據信也是在明代的黃河大水中被埋地下,據友人介紹現在已探明此碑方位,上面疊壓了民房,期待以後也能挖掘出來。

 

田緒是電影《刺客聶隱娘》中聶隱娘要刺殺的田季安的父親,雖然電影中的聶隱娘沒有下手,田季安還是在元和七年(812年)暴斃,死後軍士擁立他的堂叔田弘正接掌魏博,田弘正本名田興,就是電影中得罪了田季安被貶去臨清那位。

 


《刺客聶隱娘》中的田弘正

 

田弘正上任當年就在大名重建了狄仁傑祠,今祠已不存,只保留下來一塊元和七年(812年)大碑“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此碑仍在原址,位置就在現在五禮記碑的位置向西約三百米的路邊。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

 

碑有四米多高,部分埋於地下,碑首六條赑屃盤錯,篆額天宮內刻“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九字,雖歷1200余年碑文大部分仍清晰。大名的狄公祠原建於聖歷元年(698年),狄仁傑卒於久視元年(700年),大名的狄公祠是一座還沒去世即建立的生祠,這一年突厥騷擾河北,狄仁傑受命安撫,赦免了曾脅從突厥的諸州百姓,感其恩德建立生祠,後來這座祠毀掉了,114年後田弘正再建新祠,所立大碑保存到現在。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碑首

 


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文字

 

八年後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改任成德節度使,只一年時間成德軍發生叛亂,田弘正遇害。

 

再往前說一點,魏博首任節度使是田承嗣,原是參與安史之亂的史思明長子史朝義舊將,降唐後封魏博節度使,大歷十四年(779年)田承嗣病死,他的侄子田悅承襲節度使,擁兵割據,自立為魏王,興元元年(784年)田承嗣的兒子田緒殺死田悅,自任魏博節度使,這是一段很亂的歷史,在田悅領魏博時有位官員叫符令奇,據信符出資修繕了一座著名的建築--安陽修定寺塔。

 


河南安陽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位於河南安陽西北30公裡的清涼山村外,外觀單層方形,塔身四面貼滿磚雕紋飾,十分精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在古塔石門框的上部留有一段題記:“大功德主銀青光祿大夫前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攝相州刺史仍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國苻”,唐時相州在今安陽,魏博屬地,這段題記沒有年號,只有一個功德主的姓氏“符”,在一長串官銜中“防御使”這個官職是唐代安史之亂後才開始設置的,至德元年(756年)以後的事情,建中三年(782年)符令奇因縱子歸唐被田悅殺害,所以從這條題記看修定寺塔的建造年代在756年和782年之間。個人對這座塔有些新的看法,以後再寫文章詳敘。

 


修定寺塔門楣題記

 


修定寺塔上磚雕

 


2016年1月2日,第二次來拜訪修定寺塔

 

大名還有塊大碑,名為楊師厚碑,楊在五代後梁時期曾任魏博節度使,據《舊五代史》記載:“又於黎陽(今河南浚縣)采巨石,將紀德政,以鐵車負載,驅牛數百以拽之,所至之處,丘墓廬捨悉皆毀壞,百姓望之,皆曰“碑來”。及碑石才至,而師厚卒,魏人以為“悲來”之應”,可見這塊碑比街道還要寬,才會“所至之處,丘墓廬捨悉皆毀壞”,後梁乾化五年(915)楊師厚去世,這塊大碑至今不知所蹤。

 

磨掉了何進滔德政碑上文字的梁子美據說是《水浒傳》中梁中書的原型,梁山好漢沒少在大名府折騰,梁子美卒於宋宣和五年(1123年),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御賜了一塊梁子美神道碑,今天仍保存在其故裡山東省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高達7.5米的巨型赑屃鳌座碑。

 


山東東平梁子美神道碑

 

前面提到河北道的三鎮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和魏博節度使,這裡面最出名的要數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叛唐,“安史之亂”開始,後建立國號燕,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派人殺死,死後葬在哪裡一直沒有發現,2011年在河北曲陽縣田莊村發現一處大型磚墓,但未能發現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銘等信息,墓主人是誰成迷,有一種推測田莊大墓就是安祿山的墓,當然還需要更多證據。

 


田莊大墓是安祿山的墓嗎?

 

安史之亂結束後,范陽節度使改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又稱盧龍節度使,2013年,在北京房山區長溝鎮墳莊村西北發現了幽州節度使劉濟墓,並出土了完整墓志銘,劉濟卒於貞元元年(810年),安祿山之後五十余年,這塊墓志對研究安史之亂後幽州一代的歷史十分重要。

 


房山出土劉濟墓志銘

 

在河北正定縣城內,保存有一塊“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也叫風動碑,是河北三鎮之一的成德節度使留下重要遺物,成德節度使的治所就在今正定,大碑的主人李寶臣是安祿山義子,安史之亂失敗後降唐,廣德元年(763)被任命為成德節度使,兩年後永泰元年(765年)即立此頌碑,16年後建中二年(781年)李寶臣去世。

 


位於正定常山影劇院北側的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岳希望承襲父位,朝廷不允許,李惟岳發動叛亂,唐德宗派張孝忠等平叛,後李惟岳兵敗被殺,朝廷從成德節度使分割出義武節度使和恆冀都團練觀察使、深趙都團練觀察使,張孝忠成為首任義武節度使,治所在今定州。

 

過了118年後的光化三年(900年)一個叫王處直的人通過兵變推翻他的侄子王郜接任義武節度使,22年後王處直義子王都又通過兵變囚禁王處直,次年將其殺害,1994年,在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西墳山上發現一座被盜的古墓,正是王處直墓,其中墓志銘、墓志蓋、彩繪散樂浮雕、彩繪奉侍浮雕等今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古代石刻中的精品。

 


王處直墓出土彩繪奉侍浮雕

 


王處直墓出土彩繪散樂浮雕

 


王處直墓出土十二生肖之鼠

 


王處直墓志蓋

 


王處直墓志銘

 

王處直墓中還有兩塊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流失海外,2000年其中的一塊踏牛立鳳武士浮雕在美國准備拍賣時被追回,現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另一塊踏鹿盤龍武士浮雕由著名收藏家安思遠捐贈回國。

 


王處直墓踏牛立鳳武士浮雕,自美國追回,現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踏牛立鳳武士浮雕細部

 


安思遠捐贈回國的踏鹿盤龍武士浮雕未見展出

 

 

推翻王處直的王都與後唐建立者李存勖結為親家,歸附後唐,後唐天成三年(928年)發動反叛,第二年就被後唐軍隊打敗,王都自焚而死,葬於何地未知,有一種推測曲陽田莊大墓不是安祿山的,而是王都的。

 


曲陽田莊大墓,安祿山的還是王都的?

 


2015年10月“醉美古中國”鄉旅活動來到田莊大墓

 

在河北正定開元寺內有一只巨大的鳌座和幾塊巨碑殘件,這些石質構件2000年出土於正定府前街,後運至開元寺內保存,鳌座長達8.4米,國內最大,由於出土的殘件中沒有碑主人名字及年號,推測這塊大碑是五代後晉時期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頌德碑,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起兵時安重榮前往投奔,後授成德軍節度使,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安重榮起兵造反,次年兵敗被殺。

 


正定開元寺內保存的巨大鳌座

 


大碑的 殘存部分

 

(來源:愛塔傳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