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龍門古鎮的特色傳統民俗

龍門古鎮的特色傳統民俗

日期:2016/12/14 9:57: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龍門古鎮為中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村內除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和名勝古跡外,還保留著特色鮮明的傳統民俗文化。
    鬧元宵
  每年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到正月十八落燈,歷時五天。在古鎮的祠堂和廳堂及古街上都掛上具有傳統特色的各種花燈。每座廳堂的上方正中還掛著各房、各支的祖宗畫像,又稱承祀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滿各種果品和糕點,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拜,保佑來年平安、吉祥如意。
  除了花燈以外,還有各種戲燈:
    龍燈。它是龍門傳統而古老的戲燈,和全國各地的龍燈一樣,象征著龍門人民是龍的傳人。龍門的龍燈有橋龍、兜水龍、柴箍龍等。最有特色的是橋龍,底部有木板串成,木板上面做龍身,每節長約1.5米左右,總長為50-100節,整條龍身用竹編和各種顏色的彩紙和綢布做成。龍頭龍尾制得特別精致,裡面裝有蠟燭燈具,夜間觀看光彩迷人。舞龍燈有規定的時間:正月十三開始,先到祠堂、廟宇、烈士墓舞;正月十五則在周邊村莊和古街商店串走,正月十六至十八在單位企業和村內各座廳堂舉行。
  竹馬。也是龍門傳統的表演形式。馬分頭尾兩部分。用竹制成,外面糊上彩紙。跳竹馬時將馬頭馬尾放置在人的前後,人在中間如騎在馬上一般。龍門的竹馬和別地不同之處在於,它由傳統戰馬沿襲而來,跳時呈作戰陣勢,一般有八匹馬組成一支隊伍,令旗帶路,逐對的上陣和下陣。正月十五夜裡表演時增加兩匹大紅馬,稱“掃馬”,跳演節目都為三國故事。
    舞獅。獅頭用竹、獅身用綢緞布料制成,獅有大小之分。大獅由兩人聯袂跳,小獅一人一只,一人持繡球引路。跳獅子者多為年輕人,它技術要求高,十分耗費體力,變化多端地表現了獅子的情態,更增添了古鎮鬧元宵的活潑氣氛。
    魁星。即文曲星,又稱文魁,是一個用竹和綢緞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筆作點狀元狀,祝願讀書人奮發努力,得中狀元。跳魁星著要跑遍每座廳堂、店鋪、民居,給人送去祝福。因其變化甚多,無比活躍,需要有豐富經驗的人去跳,其表演往往令圍觀者開懷大笑。廟會
  每年農歷九月初一是古鎮傳統廟會,此時,適逢農閒,秋高氣爽,正是操辦盛事的好日子。廟會從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三,延續四天。舊時,村中多處祠堂、廟宇日夜演戲,人們拜菩薩,拜祖宗,大辦宴席,大做善事;族人邀請親朋好友,傾其所有,熱情招待;方圓百裡,甚至上海、杭州等地商販紛紛前來趕會。古鎮街道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春江兩岸,以次為最。時至今日,雖形式略有不同,但盛況猶勝當年。
  解放前,龍門孫氏宗族的土地制度異於別處。七成以上的農田屬於各種祭會,為集體所有。其中,部分是宗族內的祭祀田,部分是自願結合的會社。會社超過百數,土地多寡不一,社籍可以繼承、轉讓。除祠堂、祭祖的祭田按房系輪流外,會田由本會會員輪流耕種,每年收入全部用於廟會。所有會員在八月三十或九月初一凌晨,必備紙馬香燭到土地廟拜土地菩薩,祈求一年五谷豐登,四季平安。
  除各種會社,還有同年會,有三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等,這也是龍門廟會異於外地的習俗。每年廟會由三十歲同年男丁必挑大梁。廟會活動中難度最大的事都有三十歲同年會來干,如請最好的戲班子,修險路等,活動經費大家臨時募捐,富者多出,貧者少捐,特殊困難還可得到扶持。土地改革,以會田為基礎的各種會社自行消失,惟有同年會越來越火紅,入會人員擴大到女性,該成三十歲做同年戲,五十歲以上同年會捐資修橋曝露做善事。祭祖
  每年祭祖是全族合力籌辦的大典,分春秋兩祭,春祭農歷二月初二,由龍門孫氏大房、四房籌備;秋祭農歷十月十九,由龍門孫氏五房、七房籌備。二、三、六房基本遷居外地,不須籌備,但屆時必須由房長率領房中頭面人物來參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孫氏宗祠舉行,從東、西轅門進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後三進,前是門廳,五間門面,中設戲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環繞;中為正廳,方磚鋪地,又稱狀元地,梁上掛滿匾額,是孫氏家族決定重大事情的議事廳;後廳為蔭堂,上面排列著孫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時人跡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鄭重其事地開祠堂門。
  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齊,如度節日。午後,祠堂開門演戲,一曲方了,族人齊集,祭祖大典開始。此時,正門至蔭堂中門大開,祖宗牌位,前六張八仙桌並列,上鋪紅氈,擺上數以百計的菜肴、果品、糕點,中間飾以鮮花、紙馬。桌前特制供架上放著全豬全羊,白肉上系著彩條紅綢。一對手臂粗的巨型蠟燭紅光四射,顯示一派莊嚴景象。
  祭祖的主角是族長,陪祭有各房房長、缙紳、有功名者。司儀由本族秀才或學校優等生擔任,稱為禮生,共二十名。其他族人在後面侍立。整個拜祭過程分起樂、獻供、跪讀祭文、祝福、輪拜祖宗等。只見兩禮生拖著長聲齊喊:祭祖大典開始,起鼓,再起鼓,再起鼓……鳴磬三點!”一禮生擊鼓三通,一禮生撞鼓三下。兩禮生再喊:“立祭者恭立……扶祭者同恭立……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一上香,二上香,三上乍!”有禮幫族長點香。主祭者陪祭者叩頭、上香如儀。接著是起樂、獻供,此時樂隊晨候一旁,熱烈的梅花鑼鼓響起,樂聲中,余下的禮生將供品遞給族長,再擺上供桌。兩禮生依次高喊:“獻旱鷹(整雞)、獻殿肩(豬蹄胖)、獻蛟須(銀魚須)、獻鮮鱗(全魚)、獻玉粒(米飯)、獻春茗(茶)、獻爵(酒三杯)……。”
  接著是樂止,跪讀祭文。讀祭文者口齒清楚,祭文約百多字,其中幾句是:“上自鼻祖,下迄兒孫,瓜邱發跡,靈爽堪憑,精神不隔,菽水虔心……嗚呼,伏惟尚飨!”讀後,焚燒於供桌前。同時還燒紙馬、紙錢,正廳檐前,鞭炮齊鳴。下一個節目是祝福。由戲班子在靈前演三曲小戲。第一曲“拜八仙”,第二曲“跳財神”。八仙賜福賜貴避邪;跳白臉手提毛筆點狀元,表達了加官進爵之意;財神當然是送財進寶了。
  祭祖大典最後儀是輪拜祖宗。侍立已久的族人排著隊伍,輪流到祖宗靈前參拜上香。完後接著演戲,直到天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