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漢港 廣東海安古埠
日期:2016/12/14 18:42:32   編輯:古代建築史古水井飲用至今
瞧,這是古時用於喂馬的水槽
當年粵西會館的遺址,只有遺留下來的石墩作為見證
海安古埠位於徐聞流梅溪的出海處
海安古埠,大致的位置位於徐聞流梅溪的出海處。站在這裡面向大海而望,海面平坦寬敞,沿著海岸,扒開厚重的泥土仍然能夠看到,采用打磨成條的石塊建成的石堤。遺憾的是,由於石堤毀壞嚴重和海水侵蝕,石塊表層遍布苔藓,再加之海安新港較之古港更為便利,除了石堤下方仍然殘存的大量陶瓷碎片外,這裡已難見到史籍中記載的兵船、商船、漁船如梭,橫穿直織清波錦的景象。
1、漢唐時期已是交通要道
海安古埠始於漢代的踏磊,前身叫作踏磊驿。據明萬歷《雷州府志》記載:當時的踏磊驿就已經設置了船夫十名。而據196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隊的考察,踏磊村在漢代就已形成港口。由此可以推論,海安古埠是在踏磊驿時代就已經建成,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而從它建立起來就一直是古南中國的一個重要水陸交通站。從此後,國家間遣使來往海南島,下交趾(今越南),以及西人東來,南人北望都無不取道經踏磊驿。
踏磊驿是海安古埠的前身,而與海安古埠相對而生,並一直“同呼吸共命運”的就不得不提到海安古港。海安古港是自然形成的良港,記者粗略地估計,整個古港區長約4000多米,港寬500多米。它南達瓊海,北可接大水河。而大水河從徐聞縣北部山區的石板嶺直洩入海安古港,水流湍急,水勢一年四季浩大,加之其下流寬闊,水深浪細的特點,30噸的木帆船可抵達海安石蓮山下。其實有史料記載,從盛唐時起,海安古港就成為我國南方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驿站。
古時的海安古港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漁船。為了便於船只停泊,地方政府還專門在古港沿岸修建了長約600米的石制防波堤。明正統年間,著名學者、思想家陳白沙過海南島時,看到海安港海面船只來往繁多,揮筆寫下佳句:“海中船似梭,橫穿直織清波錦;瓊崖七星塔,倒寫天上白雲紙”。不難想象,當時的古埠曾經樯橹濟濟,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2、清末民初時期盛極而衰
唐宋以來,海安是朝廷貶官流放經過之地。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被貶到海南就是由這裡過海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流放海南在海安渡海時,看到海安港寬闊的海面,天水一色,千帆竟發,感慨萬千!便揮筆賦詩一首曰“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槎意,粗識軒轅奏樂章。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生平”!
明清代的海安是雷州最重要的商埠。據《粵海關志》稱:清代海安港是廣東省的七大總口之一,名曰雷廉總口。海安古埠是一處專營徐聞特產“糖”的商埠,同時兼營糧、鹽、漁等生意。每年農歷二三月是鄉富(各鄉村的糖客、布客)糖行、水客等商洽土糖交易的最活躍時期。單是糖厘一項,就成為雷廉總口稅收的一項重要收入。據古《雷州府志》和《海康縣續志》記:兩廣總督張之洞曾下令撥海安糖厘充作雷陽書院的經費,這也是雷陽書院最主要的經費來源之一,而正是這項重要的經費,使得雷陽書院的辦學得以繼續下去。這是海安古港極其鼎盛的一面。
民國初年,徐聞城及整個雷州府城糧商自廣西、安南等地運來的谷物,也在海安古埠停卸,後由商會組織武裝押運。據史料記載,在此經商的人數多不勝數,從現存的《修整碼頭碑》可見,清光緒六年的一次修整碼頭募捐活動中,捐款商號、個人竟達172個,款額銀達到210兩、光洋382,銅錢123千180文。但如今,這些曾經在歷史上風格獨特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僅存的幾級台階、老牆和臨街數方石碑和清代海安的地方政權發布的規示、條例、布告仍在宣示這裡往日的榮耀。
3、海安古港舊貌換新顏
現在的海安古港,雖然從地形上看,仍然是一個天然的避風塘,占盡了天時和地利,但它已經難以適應現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記者從采訪中發現,現在的海安古港,已經難以見到往日的繁盛,由於這裡海港的吃水量較淺,大部分噸位較高的船只難以進入,同時加上港口泥沙淤積,河道通行情況愈發惡劣,已難以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運輸和交通需求,因此大部分的商賈放棄了這裡,僅有小部分漁民將船只停靠在這裡,將這裡作為避風港,做起了打漁的營生。
最近10年,經省計劃委員會批准,在海安古港附近已經建設起國家二類口岸,並已經於2006年10月15日動工。據悉該港口總投入3億多元,規劃岸線長1400米,碼頭總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設有危險品車輛專用碼頭、滾裝船專用碼頭和綜合性貨物裝卸碼頭,年貨物吞吐量5000萬噸。該項目已經填補了徐聞縣5000噸級船舶靠泊及危險品專用碼頭設施的空白,已經極大地促進了徐聞地方經濟的發展。
推薦閱讀:
北京奧運村裡為啥有兩座廟
荥陽老城南關的韓鳳樓故居
澳門大三巴牌坊的傳奇歷史
澳門玫瑰聖母堂建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