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清涼山傳承南京千年文脈

清涼山傳承南京千年文脈

日期:2016/12/14 18:32: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清涼山是南京的文脈所在,在這座不高的山上,從孫權築石頭城到唐代興教寺,從顏真卿的書法到李煜的詩詞,從南唐法眼宗到明清的崇祯書院、惜陰書院,從明代的魏源到清代的方苞、袁枚、龔賢、曹雪芹……清涼山見證了朝代的更迭,傳承了南京千年文脈。

    清涼山古稱石頭山,2300年前,奔流之下的長江正從石頭山腳下回旋而過,臨江峭立的石頭山也成了南京江防的重要據點。三國時期,孫權在此修建了石頭城作為東吳的水軍基地,諸葛亮來到此處不禁發出“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的感歎,至今在清涼山下還留有一塊“諸葛武侯駐馬處”的石碑。此後六朝變遷,石頭城一直是南京最險峻的軍事堡壘。隨著唐代以後江流改道,石頭山失去了軍事要塞的地位,逐漸被文人墨客所青睐,書院、寺廟悄然興起。

    歷史上的清涼寺位於清涼山南麓,在南京佛教史上頗有影響,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在此誕生。清涼寺創建於唐中和四年(884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南唐烈祖李昪將興教寺擴建成石城清涼禅寺,迎請高僧文益禅師前來住持。

    南唐佛教興盛,因為三代帝王對佛教都有著足夠的虔誠,為了親近佛法,他們竟將清涼寺辟為避暑行宮。清涼山幽然的禅意也讓後主李煜青睐,他在登基前就跟隨文益禅師學習佛法,後來在山上建了一座避暑殿,時常攜小周後來此游玩。為求菩薩保佑,李煜與小周後戴著佛帽,穿著袈裟,與僧人一起誦經敬佛,跪拜行禮,磕頭磕出厚厚老繭。

    清涼香火延續至太平天國時期,山上的林木被太平軍砍伐一空,清涼寺建築也幾乎全被毀棄。至清光緒年間,清涼寺稍有恢復。到了上世紀30年代,清涼山尚存清涼寺,但沒有了煙火缭繞、香客如雲的熱鬧。

    時光荏苒,如今的清涼山又將恢復往日繁盛。很快,清涼山、國防園、菠蘿山將統一打造為全新的石頭城遺址公園,定位為集遺址保護、文化旅游、國防教育、生態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遺址公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