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隨著歲月一起流淌的千年古鎮——弋江鎮

隨著歲月一起流淌的千年古鎮——弋江鎮

日期:2016/12/14 9:48: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弋江鎮位於南陵東部,倚靠在風景秀麗的青弋江畔,緊臨宣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蘊,西漢時即為宣城府所在地。晉唐以來,弋江鎮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成為皖南商埠重鎮。晚唐詩人杜牧驚羨鐘靈毓秀、物華天寶的弋江古鎮,曾留下“九華山上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的不朽詩句,並書“柳拂庵”镌碑為庵門匾額,碑石與庵至今還存留在南陵四中的校園旁。
    清澈的河水在流淌歲月的同時也將歷史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流逝了。古鎮昔日的繁華、舊有的風光已被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沖得愈來愈遠,曾經風發的身姿歷盡時光的侵蝕,逐漸萎縮成了地圖上的一個小黑點,離被淡忘愈來愈近了。
    可深深地刻錄在我年少時記憶中的弋江鎮,卻依稀那麼清晰,歷經數年,難以忘卻……
    清弋江是弋江鎮的母親河,她精心哺育、呵護著自己的寵兒,見證著子女的成長。在水路優於陸路的年代,弋江鎮的繁華都自然集中在沿河的碼頭旁,湯蓬街是當時商旅雲集之地。弋江鎮由於地處南陵與宣城的中部,方圓十幾平方公裡都沒有大的集鎮,加之又是重要的碼頭,故理所當然地成了商貿集散地,肩負起沿河兩岸數萬人的生活用品的重任也就自然而然了。
    湯蓬街歷史的久遠給人產生無盡的想象,蜿蜒交錯的街道全都是青石板鋪就,大小不一、天然無縫,沿街商鋪均由青灰磚砌成或是純木結構。每間商鋪門面都不大,卻很幽深,淺的三進,深的有四、五進,進鋪浏覽一遍至少也得花上十來分鐘,商品琳琅滿目、一應俱全,完全可以滿足當時物欲不大強烈的人們的基本需求。斑駁的匾額上“柳州醬坊”、“柳州鹽坊”的招牌仿佛把人帶進深邃的遐想中。商販誠實、厚道的面孔給人一種踏實、溫馨、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每年河水上漲的春夏之際,碼頭旁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運送商品的駁船、載客的機帆船,還有捕魚撈蝦的烏篷船或停或行,川流不息,河面成了流動的集市。從上游順水而下的放排隊伍,更是浩浩蕩蕩,一支竹篙將成百上千根竹木不費一分運力,就悠悠地從數十公裡外趕到碼頭。上岸完成交易後,一只只皴裂的手掌緊握著厚厚的一沓鈔票,臉上的皺紋便蕩漾得收不起來了!
    岸邊的篾刀也應時 “咯咯” 地響起,代鋸廠的機器沒日沒夜地轟鳴,於是陣陣竹木的清香在河邊飄散開來。廉價的竹木讓當地的木材加工、竹器編制異常紅火,弋江鎮在給各地商旅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子民帶來了實惠。環鎮居民除極少數能夠吃得上皇糧,大多依靠開商鋪、加工竹木、編織繩索過活。
    一條公路與清弋江垂直交錯,一條如游龍般的圩埂蜿蜒前行,掠過公路與江邊,將弋江鎮熱烈地擁抱於一個三角地帶。沿河的大都編織竹器或加工木材,靠圩埂的以種菜為主,也順帶編織竹器、公路旁地勢開闊,是繞繩子的好場所、臨街的則開起了商鋪。日子便在篾刀、鋸刨、繞子(編繩的工具)和叫賣聲中歡快地流淌開來。
    清晨,袅袅炊煙尚未散盡,近岸石階上“噼噼啪啪”響起了搗衣聲,“賣發糕啊!”、“油條、大餅哎!”……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喚醒了酣睡中的年輕人。夕陽西下,商客離散之際,“蠶豆悶醬來!”、“臭豆腐鹵呀!”便在昏黃的小巷中悠閒地回蕩。更有那搬張矮桌伸到鋪外,臨街喝酒的長者,一杯濉溪大曲便香醉了半條街。
    夏季,清澈寬闊的江面成了沿岸居民的天然浴池,近岸、灘塗,孩童的戲水聲、大人的招呼聲似一群叽叽喳喳的鴨子,沸騰了半個江面。夜間,清涼的河岸便成了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納涼、唠嗑的好去所,古今傳奇、家長裡短倚靠著涼床、躺椅悄悄地在晚風中傳承、蔓延。
    天氣冷到不能下河的日子,街邊的澡堂成了人們淨身的唯一場所。澡堂分內外兩間、外面的是光板座椅,沒有茶、熱毛巾把子的優待,而且有點涼意,裡間的座椅上則鋪了土布墊巾,跑堂的會熱情地給你遞茶倒水、送上熱毛巾,而且一側牆靠著浴池,很暖和。當然待遇不同,價錢也不一樣了,不過五香豆和花生米都是要另外花錢的。會享受的,泡完澡後渾身酥軟地倚靠躺椅喝茶、品嘗小吃,咀嚼著安逸、殷實的日子。有被小酒熏得微醉的則早已在鼾聲中進入了夢鄉……
    清弋江自遠古默默流淌至今,見證了弋江鎮由府到鎮的興衰歷程;寂靜的河道刻錄了歲月的印痕;古老的傳說續承了古鎮悠遠的風土人文。弋江鎮歷盡千年的滄桑,頑強地抵抗著歲月的侵蝕,繼續在人類的進程中發揮著余熱。我不敢奢求滿臉皺紋、步履蹒跚的她再度綻放迷人的風采,只是祈望她繼續挺立在浩蕩飄渺的歷史長河中,好讓我年少輕狂的記憶永遠有棲息、駐足、寄托的地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