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傩文化:源自千年古村的“戲劇活化石”
日期:2016/12/14 9:58:18   編輯:古代建築史傩戲表演程序中的打獅子
傩戲演員在參廟途中
傩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古人尋求人類同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的一種原始信仰,主要包括傩戲、傩舞和傩儀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種類繁多,各有特點。
湖南是中國傩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距今6000年至3000年間,湖南就已進入巫傩文化高峰期。在國務院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以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傩戲和沅陵辰州傩戲等為代表的傩戲以及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的傩舞分別被列入傳統戲劇項目和民間舞蹈項目。目前,包括傩戲和傩舞等在內的中國傩文化正在向世界申報保護。
今年8月16日至18日,中國湖南臨武傩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召開,在臨武縣大沖鄉油灣村這個千年古村流傳了540余年的傩文化吸引了世界專家學者的關注。
薪火相傳540余載 瀕危之時絕處逢生
從臨武縣城出發,乘車向東北方向行駛,途中汽車在峰巒起伏、險峻陡立的大山間蜿蜒爬行,藍天白雲環繞著滴翠的山巒,經過大約1小時,便來到了位於群峰懷抱之中的、海拔900多米的大沖鄉油灣村,這裡是臨武縣境內唯一有傩戲及其傩文化活動的村莊,因此,縣文化部門將油灣村傩戲直接命名為臨武傩戲。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油灣村始建村於北宋中葉,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該村為王姓氏族聚居村,有5個村民小組、213戶、900多人口。根據王氏族譜記載,油灣王氏始姐原系宋朝時由藍邑(今藍山縣)遷至臨武陶坪村,明成化年間這支族人再次遷居便到了油灣,定居不久,王氏十七世祖思能公便開始從師學習傩祭作法,之後由法師口傳身教,代代相傳,至今已有540余年,依然蘊藏傩文化的原生態,富有傩儀、傩戲、傩舞和路祭的系統性以及哲學、宗教、民間習俗、舞蹈、音樂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
專家分析臨武傩文化活動之所以在油灣村誕生並流傳下來,一方面緣於該村所處的封閉、偏僻、艱苦的生活環境和落後的物質生產條件激發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傩祭作法的形式吸納了村民的願景,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意志,深受村民的喜愛。
2006年,郴州市文化部門開始著手在全市范圍內考察傩文化遺存現狀,正當他們在魯塘鎮考察傩文化受阻之時,意外地從當地村民口中了解到臨武縣大沖鄉油灣村有傩戲存在的線索。在油灣村采訪時,91歲高齡的王開翠老人告訴記者,她就出生在油灣村,小時候曾見過傩戲表演,後來她嫁到了魯塘鎮,當年郴州市文化局去魯塘鎮考察時,她曾向他們反映過油灣村有傩戲的情況。
在了解到油灣村可能有傩文化遺存的情況後,經過初步調查,郴州市和臨武縣文化部門確認油灣村存在傩文化,但已有20多年未開展傩祭演出活動了,好在原傩戲班子的老藝人大多還健在。於是,在市、縣文化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老藝人的踴躍參與下,幾近失傳的臨武傩戲及其傩文化活動得以恢復演出和傳承。
今年70歲的油灣村三組村民王太沒讀過幾年書,卻能流暢地向記者數出臨武傩戲的9個傩神,即關公、獅王、猴王、二郎神、小神(小鬼)、夜叉、土地、來寶和三娘,並能清晰地指認出油灣村民房牆壁上隨處可見的傩戲面具分別代表哪個傩神,足見臨武傩文化在油灣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自成體系的油灣傩文化 帶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傩戲是傩事儀式程序中一個重要環節,因其富於表演性和情趣性,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習慣性地把傩文化系列活動簡稱為傩戲。臨武傩戲,又稱“舞岳傩神”,在當地俗稱“神獅子”,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湖南省民協梅山文化研究委員會的李新吾、譚曉吾等人對湘中、湘南4個地區的5例傩獅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在於都處於武陵山區及與之相連的南嶺山區,承載體皆為聚族而居的單一姓氏,演出目的多為驅邪、祈福。而不同之處則在於,臨武傩戲用純師公,而新化鄒氏和張氏傩頭獅子舞與安化李氏傩頭獅子舞為師公參與,平民演出,漣源謝氏傩面獅子舞則為全程平民演出,不配師公,且神偶、道具不同,對釋、道、雜劇戲曲元素的吸納程度也有差異。
臨武傩戲擁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分為傩儀、傩舞和傩戲,整套程式主要由許傩願、還傩願和閉傩壇三部分組成,按先後演進程序大體可劃分為請法師、福主家許願、裝彩神像、路橋祭等33道程序,每道程序又分若干環節。
據臨武傩戲唯一的省級傳承人、油灣王氏第16代法師傳承人王太保介紹,臨武傩戲的故事和傩神角色經過了藝術改造和創新,自成體系,既有二郎神、夜叉、土地等神話故事裡鎮邪布善的天神天將,也有關雲長、三娘、來寶等歷史流傳的賢慧、孝忠、正直的化身人物。這些經過改造和創新的神靈角色滿足了傩儀、傩戲的需求和鄉鄰的喜好與願景。
臨武傩戲的表演場地不固定,有較大的流動性,而且都在戶外進行。音樂曲牌固定,以民間歌曲為基礎,包括山歌、小調、勞動歌曲等,歌唱以一唱眾和為主,同時帶有民間道教音樂的特點,旋律簡單、跨度不大,並伴有對白和吟誦性的說唱。伴奏的樂器主要有戰鼓、堂鼓、小鑼、大鑼、唢吶、牛角等地方樂器。
在臨武傩戲中,演員扮演的角色泛稱傩神,均佩戴民俗中具有驅邪作用的樟木雕刻而成的面具。與其他地區傩戲迥然不同的是,臨武傩戲的演員佩戴面具不是遮住整張臉,而是只帶在頭頂。
臨武傩戲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傩神的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忌諱女性參與,即使“三娘”這樣的女性角色也由男性來扮演。此外,臨武傩戲吸收了臨武花燈、小調和神話傳說等地方藝術精華,帶有濃郁的臨武地方特色。
待開墾的傩文化“富礦” 極具民族文化藝術價值
“傩”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傩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祯認為,傩和傩文化所體現出的千百年來民間百姓、族群之間的凝聚力對21世紀民間文化、社會主義新型文化的構建和發展都具有啟示意義。“因此,傩文化的重視、保護和研究對於全面、完整和深刻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尤其是民間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脈相承具有積極的意義。”劉祯說。
在劉祯看來,“在傩文化家族裡,臨武傩戲是一座待開墾的富礦”,蘊涵多種民間藝術和音樂元素,彌漫著神秘的巫楚文化氣息,有著廣泛影響。
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庹修明表示,臨武傩戲保存完整,原生態味道很濃,保護開發得當,可成為臨武縣乃至郴州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中國湖南臨武傩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海內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臨武傩戲及其傩文化活動,為研究中國戲劇演化史、宗教起源、神話傳說和民俗學、社會學以及臨武地方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加快申遺步伐 實行生態保護
伴隨著科普工作的普及、影視文藝節目和現代歌舞的流行,臨武傩戲受眾面日益縮小,逐步淡出了農村民俗娛樂市場,傳承人也面臨斷代危機,傩文化的傳承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幾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各級政府都加強了對非遺的重視和投入力度。自2006年起,臨武傩戲及其傩文化活動的恢復和保護工作逐步開展了起來。2007年,臨武縣成立了臨武傩戲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出台實施了《臨武傩戲五年保護計劃》,將臨武傩戲保護工作納入縣、鄉、村三級工作日程,大力開展臨武傩戲區域保護建設,傩戲傳承人培訓以及臨武傩戲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護等工作。2007年5月,臨武傩戲成功申報成為郴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10月又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王太保告訴記者,從1996年起,他已開始培養自己的兒子王玉輝為臨武傩戲的第17代法師傳人。“現在在我們臨武傩戲團裡,傩戲演員分為4個階梯,分別為70至80歲、40至60歲、30至40歲以及20至30歲,而且每個傩神的角色基本能保證有3個人會演。我們的心願就是把王氏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王太保說。
據臨武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曹夏平介紹,目前臨武縣正在加強對傩文化的資料整理存檔、宣傳推介和專家研討等工作,計劃於今年9月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孟慶善表示,省文化廳將全力支持臨武傩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臨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頒布了《臨武傩文化生態保護村建設規劃》,欲將大沖鄉油灣村建設成為臨武傩文化生態保護村。根據規劃,臨武縣將采取活化石式保護、博物館式保護、數字化和網絡化保護、社會民間文藝院團傳承以及個人、家庭、群體傳承等方式全面復蘇原生態傩文化活動,並將在整體性保護的原則下,尋求傩文化的文化旅游價值及其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連動發展。
“目前已經完成規劃的啟動階段,下一步我們將建立臨武傩戲傳承所,建設傩文化陳列室,逐步搞好文化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爭取將臨武傩文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推動油灣村創建歷史文化名村。”曹夏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