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日期:2016/12/14 18:44: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上月,蘇州過雲樓1/4的珍品藏書拍出2.16億元天價,成為中國“最貴古籍”。拍賣場上的過雲樓風光無限,現實中的過雲樓卻寧靜得有幾分落寞。

    過雲樓位於蘇州的干將西路,清代時,這裡叫阊門內鐵瓶巷。過雲樓原為明代尚書吳寬“復園”,清同治年間被曾任浙江寧紹道台的顧文彬購置,重新修制。顧文彬的父親顧大瀾愛書藏書,顧文彬繼承了父親的文化基因,因他喜歡蘇轼對書畫的評價“目為雲煙過眼者”,過雲樓因此得名。

    江南文化人自古有藏書習俗,過雲樓在顧文彬經營下,逐漸興盛。雖然從規模上,過雲樓不能與寧波的“天一閣”等江南大藏書樓相比,但用今天的話說,顧家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線,在收藏方面精致而從容,所以在江南,過雲樓自有一份獨特的文化地位。

    走進過雲樓和怡園

    6月的江南已入梅雨季,陽光明媚的天空不時有雨絲飄落,這是江南梅雨的特點。過雲樓所在的干將西路位於鬧市,不遠處就是一個地鐵站,白日頗有幾分喧囂。過雲樓由幾幢臨街小樓組成,昔日的大宅如今已變為商用,“蘇州地下管線管理所”、“蘇州風光旅行社”、“蘇州風光三輪車有限公司”在裡面辦公,外人要在熟人帶領下方能入內。院內的房屋建制幾經加固,變成了鋼筋水泥的模樣,一進院門就能看到鑲了玻璃框的員工守則,倚牆停靠著電動車和落了塵的自行車。所幸後院的藏書樓保存較好,木制樓梯房門窗棂,依稀如故。

    走到後院,方正的小園花木扶疏,栀子花香沁人心脾,高高的桂花樹上米黃色的早桂已經開花,花香馥郁。蓄滿水的古陶缸裡純潔的睡蓮靜靜扶搖於碧綠的荷葉之上。畫廊的木條長凳上睡著虎紋小貓,睡得安穩香甜,絲毫不為過往的人打擾。想來江南讀書之風興盛,與這般景致倒是天造地設。

    過雲樓仄仄窄窄的樓梯,36碼的鞋子走上去,需要踮起腳尖,拾階登樓,透過木窗,望到一牆之隔的怡園。怡園原來是顧氏家族的私家花園,新中國成立初與過雲樓一起捐給了國家。如今的怡園裡人不多,老年證可免票,附近的老人也就成了這裡的常客。問他們對怡園了解多少,老人們相視而笑,說只知以前這是大戶人家的花園。對他們來說,怡園不過是個可以安安靜靜休憩的公園罷了。

    怡園和滄浪亭、拙政園等名園相比,建成較晚,面積也小,但卻保持著蘇州園林精致小巧特質。園內多名士題壁詩詠,匾額斗拱,碑刻聯璧。“鋤月軒”、“藕香榭”……這些亭台樓閣的名字,喚起《紅樓夢》溫柔富貴之鄉的錯覺。

    怡園中的“石聽琴室”為園主操琴之所,室內東側蘇東坡玉澗流泉琴,故名“坡仙琴館”,古琴為仲尼式,年代久遠,古琴顏色凋零,木卻不朽,絲弦完好。罩在玻璃下面,無緣調撥,想來原是沉郁松風。門楣處翁方綱嘉慶癸亥所題“石聽琴室”,原非為怡園而作,系顧文彬後見翁氏題詞切合庭園布置而摹寫。室內古琴撫然,室外湖石嶙峋作俯首聽琴狀,雅趣超然,氤氲禅意。顧氏家族確有傳統士大夫的趣味和品位,有這樣的主人,收藏之物也自然不俗。

    過雲樓藏畫也藏書

    事實上,過雲樓的藏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字畫,1925年,過雲樓主人顧鶴逸把藏品分給了四個兒子,三子顧公雄繼承了不少精品字畫,1951年和1959年,顧公雄的家人先後兩次將所藏的三百多件書畫精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另一部分是書籍。顧鶴逸去世後,小兒子顧公碩繼承了過雲樓主要的善本圖書。

    過雲樓收藏書籍最早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清道光年間樓主顧文彬給其子的信中可以得知,早在150年前,過雲樓就已經有了圖書古籍的收藏。到了清末,過雲樓不僅成為書畫收藏上千幅的藏畫樓,同時也成了集藏宋元舊刻、精寫舊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譜800余種的藏書樓。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翁連奚說,原來公認的過雲樓以收藏畫著名,但對過雲樓的藏書知之甚少,一直到民國時傅增湘先生登過雲樓閱書,才發現過雲樓的藏書中不乏宋元明清歷代善本和名人的稿、抄、校本。不僅如此,過雲樓還有一個密室,顧家的書是放在密室裡面的,他們的藏畫可以給朋友看、欣賞,但是書籍是秘不示人的,這是古人習慣。

    有趣的是,當年書癡傅增湘進入過雲樓密室後,心裡便默默記下了藏書目錄,未征得當時的樓主顧鶴逸同意,將《顧鶴逸藏書目》發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六號上,從而將過雲樓版本藏書公之於眾。

    迷上過雲樓藏書的書癡不僅傅增湘,當時顧鶴逸以書會友,遇上知音也會很大方。1905年日本人島田翰造訪過雲樓,提出借閱元代珍本《古今雜劇》等,顧鶴逸欣允,結果島田翰一去不返,後來才知,書癡島田翰因在日本偷書入獄,在獄中自殺了。1938年,鄭振铎意外發現《古今雜劇》,並替北平圖書館購得此書。

    時至今日,無論是此次拍賣的過雲樓藏書,還是秘藏於南京圖書館的過雲樓藏書,多半保存完好、平整如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初顧文彬為子孫規定的藏書法則“十四忌”。用今天的語言來解釋,“十四忌”要求天陰雨、地骯髒、有燭火、飲酒後、臨摹抄寫、強行借閱等14種情形下,都不得進入過雲樓取閱藏品。顧文彬曾將這十四忌镌刻在過雲樓門楣上,囑咐子孫牢記。

    過雲樓的藏品到底有多大的價值,用今人世俗的眼光來度量,2.16億元的拍賣價格似乎足以證明了它的珍貴。

    南圖館長徐小躍說,原來館藏的3/4過雲樓藏書由當時省財政撥專款40萬元從顧氏後人處購入,合共541部3707冊,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版本類別完備精善,幾乎囊括古代紙質書籍的所有類型,在時間上橫跨宋、元、明、清,地域上除了中國歷代版本外,還有少量日本刻本和朝鮮刻本,其中7部宋刻本、10部元刻本以及多部明清刻本、稿抄本尤為珍貴。

    如此珍貴的藏品經歷了清亡民國立、軍閥混戰、日本侵略以及各種政治運動,在顧家人的呵護下得以傳承下來是多麼不易,過雲樓一百多年滄桑背後是幾代顧家人命運的起伏。

推薦閱讀:

銀川鼓樓的“前世今生”

東莞千年古邑泗安島

永春天竺寺遺址的往事千年

休寧縣萬安古街百年皂莢巷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顧氏家族百年滄桑

    此次赴姑蘇想拜訪顧氏家族後人、著名戲曲理論家顧笃簧,很遺憾未能實現。“顧笃簧老先生八十多歲了,一般不接受采訪”,蘇州新華書店的副總經理景高說。據景高回憶,他曾聆聽過顧笃簧先生的戲曲講座,“他講座是不看稿子的呀,從京劇譚門第一代講到現在。講梅蘭芳……多少戲詞都背得下來,哎呀,不得了。”

    據說顧先生晚年清高避世,雅好戲曲丹青,手裡的折扇卻是素白的扇面,不著一字,不寫花鳥青山。在蘇州古籍書店裡找到了一篇記述顧氏藏書的文章,文章沒有署名,只說是顧氏後人,猜想作者估計就是顧笃簧先生。這篇故紙舊文使顧氏家族的故事依稀眼前。

    清道光年間在顧文彬與三個兒子的經營下過雲樓漸成規模。顧文彬尤其對三子顧承給予厚望,顧承是位書畫鑒賞奇才,古董鑒定百次不會失手一次,只可惜他49歲便撒手人寰。

    顧文彬之孫顧麟士(字鶴逸)成了過雲樓事實上的傳承人。幾代人心目中,“志在必傳”是過雲樓收藏的准則,這就意味著收入過雲樓的藏品必須是最精妙的。顧鶴逸精通書法繪畫,尤其所作山水畫清逸蘊藉,名重於世。

    1930年顧鶴逸去世,他此前已把所藏字畫書籍珍品分成四份,按抽簽的方式傳給了四個兒子顧公可、顧公柔、顧公雄、顧公碩。十多年後日本人的入侵打亂了顧家平靜而雅趣十足的生活。1937年抗戰爆發,顧家人把家藏書畫中最精華部分轉移出蘇州,存入相對安全的上海租界的銀行保險庫,不能帶走的藏於地窖。

    顧笃簧的父親顧公雄繼承了父輩析分的四分之一的書畫精品,數量有三百余件之眾。1938年初,全家人幾經周轉將書畫帶到了上海租界,這些書畫終於避過了劫難。淪陷期顧公雄一家在上海經濟拮據,但始終沒有出賣一張古畫。國共內戰時,顧公雄將所藏書畫全部存入中國銀行保險箱。1951年,顧公雄臨終前向家人傾吐遺願將所藏書畫捐贈給國家。1959年,他的夫人沈同樾再次將余下的書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兩次捐贈,共計393件書畫、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十多部。

    1960年,蘇州博物館成立,急需充實藏品,時任蘇州博物館副館長的顧公碩就將珍藏的124件文物無償捐獻。1966年,“文革”席卷蘇州,顧公碩家被抄,全部珍藏被運走,整整裝了7卡車。顧公碩不堪凌辱,當夜自沉於虎丘一號橋。“文革”結束後,抄家物資發還顧文彬後人,但仍有不少缺失,例如其中便有過雲樓藏書中名列目錄之首的宋版書兩部。

    過雲樓藏書終於有了家

    今年拍賣的過雲樓藏書,2005年曾以2300萬的價格現身拍賣會場,再次亮相身價飙升十倍。這部分藏書中最珍貴的是《錦繡萬花谷》,它是目前世界上部頭最大的一套宋版類書(百科全書)。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翁連奚介紹說,過去一直認為宋版的《錦繡萬花谷》,與日本靜嘉堂所藏的《錦繡萬花谷》為同一版本,這次發現這部書的字體不同於日本靜嘉堂刻本,且未見著錄,是宋代的孤本。

    對於過雲樓藏書,已故訓诂大師陸宗達之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陸昕認為,過雲樓古籍價值不可估量,歷經戰亂,未受水火兵蟲侵害,難能可貴,書籍是傳經論道,記述先輩言行思想、人生追求、社會進步、薪火相傳的精神食糧,筆墨丹青、金石古玩是怡神養性、欣賞品位之物,中國收藏傳統歷來是古籍善本重於書畫,范氏“天一閣”從明朝以來有“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族規,族中婦女不准登樓讀書。湖州“皕宋樓”陸心源則傳古籍於長子,書畫於次子。顧氏“過雲樓”自創建之始便有“志在必傳”的決心。抗戰爆發之初,顧氏老宅被日軍炸彈擊中,顧家人攜全部藏書遷徒避難,輾轉數地幾百裡,歷經諸多艱險磨難,竭力保全這批藏書完璧猶存。藏書大家風范可堪珍視。

    過雲樓的古籍歷經滄桑,總需一個更好的安身之所。此次拍得過雲樓藏書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陳海燕說,未來將出資建造一座與過雲樓相仿的藏書樓,妥善保管珍藏書籍,藏書樓的選址尚未確定是在南京還是在蘇州。無論是南京還是蘇州,我更在意的是陳海燕“將永不再拍賣”的承諾,過雲樓藏書終於可以不再飄泊,可以不再需要用金錢來度量它的價值了。

推薦閱讀:

銀川鼓樓的“前世今生”

東莞千年古邑泗安島

永春天竺寺遺址的往事千年

休寧縣萬安古街百年皂莢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