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助順治三年開科取士,至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共會試一百十二榜,殿試考得狀元一百十四名,蘇州一地占十九名。而在蘇州眾狀元中,尤數“貴潘”狀元宰相潘世恩最得榮寵。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吳縣(今蘇州I)人,生於乾隆三十四年_卜‘二月(1770),卒於鹹豐四年(1854)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應“童子試”,弱冠之年中舉,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試奪魁考中狀元。從此官運亨通,“少年得進崇階,又系鼎甲,宜愛惜聲名,切勿恣志,前程遠大”(嘉慶帝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語)。嘉慶四年(1799)擢升內閣學士,後歷任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又曾赴順天、浙江、江司等省學政。嘉慶十七年(1812)起晉升工部、吏部尚書。道光十三年(1833)後平步青雲,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傅銜。且受賞賜甚多,如賜戴花翎、賜黃馬褂、賜第圓明園等,直至八十二歲恩准賞全俸留京養老。
成豐二年(1852),潘世恩中舉六十年,經奏准可參加為新科舉人所設的鹿鳴宴,稱之為“重宴鹿鳴”——這是朝廷對曾中舉又高壽者的特殊榮寵。當時他在京養老,應回原籍鄉試之地江寧(今南京)赴宴,後經皇帝特許就近參加順天府(今北京)“鹿鳴宴”,以示體恤。次年,由於潘世恩是乾隆癸丑科狀元,正逢六十甲子,時年八十五歲,又經奏准重赴“恩榮宴”;成豐帝特予上谕嘉美,並親書“瓊林人瑞”四字匾額,先期頒賜,以示榮寵。更有意思的是,當時主持會試的主考官是他的三子禮部侍郎潘曾瑩,這真是科場少有的盛事一潘世恩曾為此賦詩志喜,一時被傳為科場佳話。鹹豐四年(1854),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以谥號“文恭”入祀賢良祠。同時,對他的三個孫子祖同、祖蔭、祖保分別賞給進士、翰林院侍讀、舉人,並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別參加殿試、會試,這在科舉時代可稱之為“殊榮”了。舊時潘氏故宅曾有木制朱漆“行牌”大書“祖孫父子叔侄兄弟進士”和“南書房行走,紫禁城騎馬”——如此榮耀,故而當時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了。
潘世思為官五十余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由於長期身居高位深得皇帝恩寵,處世謹慎,建樹無多。但他在改善漕運、治理黃河水患、籌劃邊疆事務等方而提出過許多合理建議並為朝廷所采的,對國計民生大有裨益。鹹豐初年邊疆發生爭端,他不顧年老多病退養在家,仍竭力向朝廷舉薦林則徐、姚瑩等人才,足見其知人善任之膽略。潘世恩一生大半在京為官,在蘇州老家時日不多。嘉慶十九年(1814)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孝,隨後又因父親年老有病上奏折“請假”侍奉,嘉慶帝對此大為不悅,下谕訓斥並予降職處分,但念其孝心,仍允終善養。他獲准留蘇盡孝,直至其父離世,守孝期滿才重返京城。
推薦閱讀:
蘇州首建水鄉服飾博物館
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結束 武警護航文物赴廣州保養
漢代人也玩野炊?“成都第一窯”遺存清理完
“考古中華”展覽:全面展示新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
潘世恩原居蘇州玄妙觀西之馬醫科,相傳他在高中狀元後,有一次皇帝召見,問及家居何處,他一時惶恐誤說成了“蘇州玄妙觀東”。一言既出,為避“欺君之嫌”,急命家人速購觀東宅第,於是買下鈕家巷鳳池園西部作“狀元府第”。但據他在《思補老人自訂年譜》中自述,鈕家巷“留余堂”,原為清康熙年間河南巡撫顧泖之“鳳池園”,後由唐姓子孫分售他人;嘉慶十四年(1809),潘世恩為奉養老父潘奕基,購鳳池園西部修為宅第,仍稱“鳳池園”,大廳額題“留余堂”,故此宅系原鳳池園遺址的一部分。潘世恩居家盡孝十三年,在“留余堂”遍讀群書,研究學問,完成著述《讀史鏡古編》三十二卷、《正學編》一卷。平素他在政務之余亦勤於著文賦詩,撰有《有真意齋文集》、《恩補齋詩集》、《思補老人自訂年譜》等多種,堪稱是位學術有成的狀兀宰相。
潘世恩“狀元府”舊稱“太傅第”,原監水而築,河巷並行,是一處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鬧中取靜,詩意盎然。宅坐北朝南,原為三落六進布局,現存三落四進,約占地2l35平方米,主落居中,軸線分明,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內廳,都是三開間,與東西次落以備弄相隔。惜今門廳、轎廳及東落房屋均已不見昔日風采。所幸大廳保存尚好,廳前仍有磚雕門樓,但已非原物。主落原有三座雕飾甚精的磚雕門樓,均為康熙年款,可惜毀於“文革”劫難。大廳前有兩級階沿石,尺寸較大,制作平整,工藝講究。此廳即“留余堂”,曾是潘世恩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婚喪禮儀活動的場所。廳為楠木結構,前架船篷軒,內四界扁木粱架,粱托棹木形如烏紗帽翅。梁架雕飾不多,但用料厚實粗壯,做工精良。此廳雖門窗已非原物,但木構梁架仍保持原貌。
西落第二進為鴛鴦廳。回頂,三開間,略呈方形,分隔為前大後小兩部分。前廳為抬緊式結構,梁架不用矮柱提升,僅以一斗相托,間距極近,從下向上看去梁架重疊,屋頂形成平緩弧線;中柱梁托之棹木尺寸特大,飾有人物、仙鶴、松竹等圖案,立體镂刻,雕工精細,現狀尚好,為少見之佳作。後廳置船篷軒,扁作梁架。此廳用料粗壯,工藝講究,前後結構風格統一,無修改痕跡,當屬清代早期或中期原構。1983年整修時,曾在廳內發現兩方被後人所加“吊頂”遮住的頗為珍貴的匾額。一為同治四年馮桂芬所題“瑛榆仙館”篆字橫匾;一為道光皇帝書賜潘世恩的“福”字黑底盤龍金書方匾。
西落第三進即“紗帽廳”。廳前有小庭院,仍保留部分黃石假山。院東與備弄間隔牆上有一排直線花格圖案漏窗;廳的基台前有石階兩級。廳面闊三間,平面宛如一頂“烏紗帽”,明間前加抱廈猶如帽頂,東西次間後帶兩披廂則如帽翅,“紗帽廳”由此得名。木構采用扁作梁,以前、中、後三道船篷軒相連,形成滿堂翻軒。柱及礎為方形,東西山牆貼水磨磚勒腳,牆上各設壁櫥兩口。明間松鼠葡萄紋飛罩雕刻極其精細,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廳中上方有黑色匾額,為乾隆三年大學士余敏中所書《御制九老會詩並序》。東西兩壁嵌有壁櫥,櫥門刻折枝梅花幅。東側邊門上刻有對聯“八坐起文昌,一經傳舊德”。
“貴潘”原是蘇卅最為顯赫的大家族,而潘世恩又為潘氏家族中地位最高、任官時間最長的一位,因此其“太傅第”昔日之豪華精致是可以想見的。據清人筆記記載:太平天國時英王陳玉成曾在此暫住三日,故有呼之為“英王行館”乃至“英王府”者。此宅既體現了蘇卅『古民居建築的精致風格,又與兩胡名人相關,因此蘇州市人民政府早在1963年就已將其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紗帽廳已於1982年重修,並移建了花籃廳、磚雕門樓等,近年又陸續進行維修。平江歷史街區的這顆“文物遺珠”定將重放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