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淺淡蘇州古橋建築的獨特文化

淺淡蘇州古橋建築的獨特文化

日期:2016/12/14 18:49: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用所調查、搜集的部分蘇州古橋(含部分新橋)建築藝術文化元素,包括立碑石、布楹柱、雕欄板等素材,淺述它們在深化橋梁建築意蘊的獨特魅力,探索其在升華橋梁建築藝術的作用,旨在推動蘇州古橋乃至我國古橋保護事業的發展。

    (一)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將建築藝術看作為物質性最強的藝術,把文學視為精神性最強的藝術。人們都知道,石頭、混凝土、鋼材等建築材料,本身完全沒有精神性,只能按照重量規律來造型物質。任何建築物要實現其功能要求,必須用工程材料來構築,並受到力學的制約,它的構件組合和空間造型,基本上是幾何形態的、抽象的,難以具體表述它特定的意蘊。而文學是語言藝術,具有表意上的細膩、靈活等獨特的優勢。建築語言所碰到的表意上的障礙,恰恰是文學語言、尤其是中國文學語言之擅長。我們的祖先,早就以其無比的智慧,在建築形象中嫁接上文學語言,充分調動文學語言來深化建築意蘊。蘇州古代橋梁在這方面就是運用了這種手法,采取多姿多彩的形式,如立碑石、布楹柱、雕欄板(桿)等,從而豐富了橋梁的建築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象,不失為姑蘇吳文化的一朵奇葩。

    立碑石。將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將碑石組織到橋梁建築中,是中國傳統建築融合文學語言的一種較為鄭重的形式。碑可以是一塊純樸的簡單碑石,也可以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辟建碑亭。這些碑,集文學、書法、雕刻藝術於一身,本身就構成了建築小品,如北京西郊盧溝橋的碑亭便是典型之作,碑石上刻有《盧溝曉月》,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蘇州古橋橋碑更為普遍。如城東南郊的寶帶橋,始建成於唐元和年間(公元816-819年),為53孔連綴石拱橋,全長317米,是我國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橋之一(見注)。寶帶橋北逸有石塔和碑亭,碑亭以花崗石疊砌,單檐歇山造,雖然比不上盧溝橋碑亭那樣莊重精致,卻也顯得古樸素雅,碑亭內置石碑,碑上刻有清代張松聲的《重修寶帶橋》碑記。蘇州吳江風仙橋,南北逸各建有碑亭一座,式樣、尺寸相仿,隔河相望,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兩座碑亭均歇山頂,正脊雕飾八仙圖案,造型秀逸,四脊翼角飛翹,如春燕凌空;亭內均置石欄坐檻,供過路人歇腳休息;兩亭碑石上分別陰刻聯詞,南亭是“化日光天,相安無躁;栉風沐雨,且住為佳”,北亭有“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生動地描述了過路人安逸自在的祥和氣氛,還激勵年輕人放眼未來,去開拓美好的生活,讀來頗具情趣。

    如今,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還藏有重建望亭橋碑記、西白塔子橋重修記等橋碑。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吳縣顧肇熙記、長洲陳伯玉篆刻的西白塔子橋重修記中,簡要敘述了修橋的經歷,記載了重修時捐資者姓氏、款額,直至修橋的帳目開支,筆筆詳盡地公諸於眾。

    布楹柱。在橋上設置楹柱,雕刻楹聯是蘇州傳統橋梁建築最為普遍的現象,如今,許多蘇州古橋上仍留存著。它利用漢字一字一音一義的特點,組成上、下聯對稱的形式,短的六、七字,長的十多字,體例各異、文字幽雅;有的是精煉的賦詩詞,是詩的濃縮;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調,以流暢的語言,寄寓著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話文,記敘著修橋者的姓氏、年月。對聯聯結於橋梁建築,大多采用抱柱,稱為楹聯,安置於橋洞兩邊。也有少數布置於橋頂欄柱的,叫做門聯。

    蘇州虎丘山東麓的普濟橋的楹聯是:“鴻城水繞山塘連七裡,西瞻虎阜雲巖塔影立春秋”。蘇州吳縣胥口後塘橋的橋聯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西山廟橋楹聯為:“跨水虹梁新結構,合流虎阜搶潆洄”。蘇州市吳江盛澤的白龍橋上的楹聯為:“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三尺浪,好從欲水更思源”。南郊五龍橋的楹聯是:“鑰鎮三吳,下飲長虹規半月;支條鐘五水,遠通飛騎扼全湖”。市西北郊浒墅關豐樂橋的楹聯有:“水遠天長古口澆連泰渎;年豐人樂,四時風景勝塗陽”。

    雕欄板。現存我國古橋絕大多數用石料建造,石雕欄板是橋梁造型藝術的重要方面,其形式多屬美術雕刻,少見文字藝術。從廣義角度來講,美術雕刻亦屬文字藝術的范疇,如盧溝橋欄桿望柱頭上的石獅子和欄板上的花飾就是典型之例。

    蘇州古城內官太尉河上原來有座叫百獅子橋的,是南宋時始建的單孔石拱橋,用武康石砌築,粗犷古樸。橋身兩側欄板浮雕獅子,刀法精美。走獅、坐獅、臥獅、蹲獅、數達近百、栩栩如生。如今,該橋已拆除,部分雕獅欄板移於道前街河小橋上。

    不久前,蘇州市東郊車坊鎮發現了一座大覺寺石橋。該橋始建於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古橋兩側石欄板雕飾著精美圖案,東側為雙龍戲珠,龍身粗短、飛舞於雲霧間,愈顯天橋;西面刻有寶珠、蝙蝠、天馬、仙人組成的畫面;橋頭雕飾著持大缽的金剛力士,形象古樸。這些珍貴的美術圖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如今,該橋已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欄板文字藝術多見的是題橋名一類,現存的蘇州古橋橋欄板正中幾乎都有橋名石碑題名。如楓橋、江村橋、烏鵲橋、重建吳門橋、大朗橋、青龍橋、寶帶橋等等。至於橋欄板上雕刻門聯的,就數楓橋頂上那“行善勿惡”的兩幅,北聯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南聯為“萬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推薦閱讀:

古建築的和諧美

宮、殿、堂、亭、台、樓、閣、軒、齋、榭、廊 的區分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庭院式

鄂州市怡亭銘摩崖石刻


    (二)

    古人通過以上這些形式,將文學語言巧妙地揉入橋梁建築環境中,為古橋建築藝術的升華,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為人們提供了鑒賞指引。歷史上我國許多著名的風光名勝無不多是有詩人吟詩作賦而成為傳世之寶的,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不勝枚舉。正是以這些碑石、詩文做媒體,使滕王閣、岳陽樓、醉翁亭得以名聲大躁。同樣,蘇州古橋中寒山寺畔的楓橋,本是城中常見的一座普通單孔石拱橋,跨徑不打,但有了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才享有其美名的。後來,明代詩人高啟有詩贊曰:“畫城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更讓楓橋的美名走向世界。又如,蘇州古城內的烏鵲橋,也是因為詩人白居易的“阖闾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的名句而詩意盎然的。

    其次,是深化了橋梁這一景物的文化意蘊。給橋梁景點賦文、點題,使之表達高逸情思,通過楹聯文字來抒發橋梁建築的詩韻,是蘇州傳統橋梁審美的最大特色。在這方面前面已列數例,下面再舉幾例做一點補遺和描述。如蘇州婁門外的永安橋,南北走向,是一座高聳的單孔石拱橋,橋的東西兩側楹柱上各有一副對聯,東聯是:“潮接唯亭,絕曲煙波迎畫鷁;市通官渎,萬家燈火耀花紅”。西聯為:“鼓棹動來,飛澤湖光涵遠塔;揚帆西曲,馬鞍山色送行舟”。兩聯遣詞美妙,生動地描述出江南潮連煙波、光照萬家、塔影逐帆的水鄉景色,宛如畫卷,令人陶醉。蘇州同裡鎮上的小東溪橋,是建於明代正德元年的古石拱橋,橋身南北兩側楹柱纂刻有楹聯,南為:“古橋搖虹迎旭影,羅星暈碧瑣溪光”。北對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工整的楷書聯詞,如今仍清晰可見。這楹聯不獨吟詠了綠水依依、塔影相映的水鄉景色,還記載了當時人們勤奮好學的生活氣息,讀來情意綿綿、令人傾倒。蘇州桐泾橋橋聯就更精彩了。其北聯是:“向東去近抵金阊,望西行遠通浒墅”。南聯為:“陸地運精功疏浚,出人才恆善栽培”。顯然,聯詞前者指示舟楫航向,後聯則別開生面,從開河造橋說到培養人才,寓意深淵、耐人尋味,迄今仍不失啟迪之意。古人通過文字藝術展示橋梁建築境界、升華建橋藝術,無不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華。

    再者是豐富了橋梁與書法美、工藝美的融合。古橋上的碑詞和楹聯文字書法大多出自名家手筆,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字體端莊、蒼勁渾宏;論纂刻工藝,既有陽刻、亦有陰雕,融橋梁建築美、詩文美、書法美和工藝美於一體,真是美哉、妙哉!

    (三)

    “歷史煙雲橋上過,人間新事撲面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迎來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春天,蘇州城市建設事業蓬勃發展,大量新型橋梁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古橋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近些年來,我市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橋梁設計師和能工巧匠攜手合作,熱情交流、相互切磋技藝,繼承和發揚了古人造橋的優良傳統,在保護古橋和重建,移建古橋的同時,注重弘揚蘇州古橋建築文化風格,設置小品、配置橋碑、巧布楹柱、遣詞詠聯,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如在重建臨頓河徐貴子橋時,配置楹聯,由王西野先生賦詞,南首是:“橋因貴子留名,波映園姿替月”。

    北聯為:“兩行楊柳臨官路,一帶樓台接畫橋”。

    又如,在寒山寺東隅重建了來鳳橋,是一座單孔坦形石拱橋,橋身剛勁柔美,猶如長虹臥波。橋的兩邊設置有漏窗和楹聯,所配楹聯:

    東對為隸書:“白蓮開近先賢宅,綠鳳飛來第九橋”。

    西首是楷體:“江楓漁火霜鐘動,水廊山村玉鏡涵”。

    在山塘河改建的新民橋畔,也留了楹聯:

    “遠山擁翠,此去舟行煙水裡”。

    “新月橫波,方知人在畫圖中”。

    為保護蘇州城東南隅的老覓渡橋(為始建於元代的古石拱橋),不久前在其南側新建了氣勢恢宏的新覓渡橋,在新橋上布置得橋聯曰:

    “葑溪瞻寶帶,攬吳地三分明月。

    古渡跨新虹,抒水城千載樂間”。

    這些新橋楹聯,借景抒情,著力於描敘時代風貌,較好地繼承了蘇州古橋建築文化的傳統,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市民的好評。

    特別需要敘述的是前年移建竣工的蟠龍橋。這是按原胥江上的棗市橋原樣設計的。該橋為三孔人行石拱橋,兩邊孔跨徑各八米,中孔為十五米,全長56.8米,南、北走向跨越護城河,北接東大街、南接南門路。蟠龍橋的告竣,不僅便利了兩岸市民的交通往來,亦為吳門橋與人民橋之間又新添了一景。“蟠龍橋”是鑒於該橋地處蘇州古城的古蟠門,且門樓雕有飛龍而得名。

推薦閱讀:

古建築的和諧美

宮、殿、堂、亭、台、樓、閣、軒、齋、榭、廊 的區分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庭院式

鄂州市怡亭銘摩崖石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