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千年應縣木塔斜而不倒

千年應縣木塔斜而不倒

日期:2016/12/14 20:24: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這個塔怎麼是斜的?會不會突然倒掉呀?”“聽說這個木塔經歷過連續七天的大地震,還被炮彈擊中過,都沒有倒,怎麼這麼神奇呀?”在來山西應縣木塔參觀的游客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前不久,記者隨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古建專家來到這裡參觀,不僅知道了木塔歷經900多年的風雨而不倒掉的秘密,也了解了木塔目前不容樂觀的現狀,如何科學地維修成了一道難題。

千年斜塔

應縣木塔位於應縣城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它是我國古代高層木構建築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結構佛塔。全塔逐層立柱,近60種斗拱相互交錯,集我國古代建築斗拱之大成,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管理人員介紹,應縣木塔曾經歷過大地震和炮擊,都沒能撼動它。“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動’。民國時期打仗,也曾有一枚炮彈擊中了木塔,雖然損壞了幾根梁柱,但依然沒有倒塌之憂”。

的確,順著管理員所指方向,在木塔二層西南側,橫梁有明顯的斷損、折彎,有些地方已經用鐵皮和鉚釘固定住了,不過炮擊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辨。

為啥不倒

原因一:木塔設計精巧

應縣木塔在歷經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炮擊的重創後,至今仍巍峨聳立,沒有倒塌,專家說,這應該歸功於應縣木塔本身精巧的結構體系、古代工匠對建築材料的精心選擇和當地易於木材保存的獨特氣候,由此保證了木塔千年不倒。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建中心主任沈陽先生告訴記者,木塔采用了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用小規格的木料組成宏大的塔身,空間結構體系近似於當今世界上一些高層建築。

原因二:木塔選材精良

另外,古代匠師在經濟利用木料和選料方面所達到的水平,也令現代人為之驚歎。這座結構復雜、構件繁多、用料超過5000立方米的木塔,所有構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種規格,用現代力學的觀點看,每種規格的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優化選擇的尺寸。

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古木塔已是孤例。

“應縣木塔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范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一大奇跡。”沈工說:“不過由於上部是彈性的木結構建築,而下面的磚則是剛性材料,因此700多噸的重量全部通過一二層傳到下面,所以下層木材不堪重負,很多如柱頭、房梁等關鍵部位都發生扭曲和斷裂。”

木塔雖然沒有倒,但也已經傾斜多年了,像個垂垂老者,不堪重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