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廣東深圳發掘赤灣右炮台遺址

廣東深圳發掘赤灣右炮台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3:48      編輯:古代建築

  去年12月—今年1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對赤灣右炮台進行試掘,7—8月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62平方米,清理出炮台遺跡及一批當時炮台駐軍的生活用品和軍事用品。

  赤灣右炮台位於廣東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港西側的岬角上,東南有赤灣左炮台,東北為小南山,西南是珠江口的伶仃洋,它與赤灣左炮台形成犄角態勢,是清朝時期重要的海防軍事設置。

  赤灣右炮台枕山面海,坐東北,朝西南。炮台西面設置大炮的露天實心高台已毀,炮台圍城由東、南、北3道圍牆及西面的露天實心高台構成。圍牆寬厚堅固,圍牆基址用不規則石塊構築,東圍牆基址寬3.38、南圍牆基址寬2.15、北圍牆基址寬2.25、圍牆殘高0.3—1.8米。炮台台門設在炮台北圍牆西端,殘高1.8、寬1.6、門深2.2米。在台門處設一門檻,門檻為長條形青麻石,兩側各置有0.2×0.25米的石門臼。台門內有一豎門栓的條石,長1.5、寬0.2米,中間置7個8×8、深3.5厘米的方孔。台門內一側建有一道台階,由圍城連接設置大炮的露天高台。

  圍城內有面積大小不等的7間房屋,其中有4間住房,1間伙房和2間彈藥庫房。住房及伙房建在圍城西部,彈藥庫建在圍城東部,由一條0.8米寬南北走向的過道把住房和伙房與彈藥庫區分開,過道下設青磚構築排水道,南側為暗溝,北側為明溝,深42、寬18厘米。西部中間有一東西走向寬1.6米的通道連接台門,通道南、北兩側有5間房屋,南側為3間住房,北側為1間住房和1間伙房。東部的彈藥庫外設一大門,大門與西部中間的通道連接,大門殘高0.38、寬2.29米,用青磚砌築。彈藥庫內設2個庫房(南側的庫房大部分已毀)。住房、伙房及彈藥庫房的牆基為磚石構築,牆體為三合夯土,寬0.32、殘高0.35—1.25米。住房和伙房牆面殘留灰沙抹過的明顯痕跡,火藥庫房的牆面部分灰沙已脫落。房門寬0.7—0.75米,房屋地面用青磚鋪砌。

  右炮台出土炮台駐軍的生活用品及軍事用品180件。其中生活用品105件,包括陶器36件,主要有罐、壺、缽、虎子、陶餅、盒、燈盞托等;瓷器60件,有碗、盤、碟、壺、杯等;石器3件,為砺石;鐵器3件,2件鐵鐮刀,1件鐵耙;銅錢4件,2件為康熙通寶,1件為嘉慶通寶,另1件銹蝕嚴重。軍事用品75件,其中陶器6件,有火藥缸、盆;石器5件,為石炮子;鐵器64件,為63件鐵炮子,1件鐵炮殘件。

  出土器物中陶器類的罐、缽、盆多為醬釉,壺、虎子為黃釉,燈盞托為綠釉和黃釉;瓷器類的碗、盤、碟、壺、杯大部分為青花,只有2件豆青釉,一件粉彩,一件哥釉。從器物的造型、釉色及紋飾來看,出自香港大埔窯、佛山石灣窯、江西景德鎮窯及福建德化等窯;器物的年代,上限為清初康熙,多為雍正、乾隆,下限為道光時期。

  赤灣右炮台遺址的發掘,為判斷其修築的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根據有關學者研究,唐宋時期,香港屯門為海外交通樞紐,明正德九年(1514)—正德十六年(1521)葡萄牙人強占屯門7年之久,此時廣州對外濱海下舶處已移至今日之寶安(深圳)南頭。而“深圳赤灣等港灣是古代海外交通住泊之地,可以窺見運載傾銷於世界各地中國瓷器的船只在此補給,裝卸轉運情況。”赤灣右炮台遺址出土如此豐富的陶瓷器物與上述記載相吻合,說明明清時期位於珠江口岸,作為廣東省會門戶的赤灣港是重要的海外交通港灣。

  赤灣右炮台是清初清政府修築的海防軍事設施,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廣東在清初築有此類炮台65座。赤灣右炮台遺址基本保存了當時的原貌,它為研究清初的海防和軍事設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