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東陽馬上橋花廳的木雕
日期:2016/12/15 0:35:50   編輯:古代建築史事實上,清代的東陽木雕在技法上開始向精雕細刻方向發展,追求精致、細膩、典雅的藝術氣質。 從馬上橋花廳出來,又赴巍山鎮的史家莊花廳。“這是民國時期的木雕”,陳榮軍告訴記者。史家莊花廳僅一廳三堂,並不大,年代也不算特別久遠,但是陳榮軍很喜歡這處的木雕。他告訴記者:“我稱它為‘萬工廳’,如果要建木雕博物館,把它整個遷進去,那就特別好了。” 受東陽本地文保所委托負責看管史家莊花廳的當地農民告訴記者,史家莊這棟花廳的主人原姓葉,葉家在民國時軍、政大員與商界名人輩出,如今散枝大陸、港台乃至歐美。一如東陽的望族,花廳也曾經長期作為本地的學校所在地。 清末民初,國勢衰微。農村的貧窮蕭條,迫使木雕藝人流向城市謀生。1896年,杭州協和醫院的英國人梅方伯,招東陽木雕藝人在東陽市羊市街元帥廟開設了“仁藝廠”,是東陽木雕商品生產的第一個專業廠,也是東陽木雕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起點。1920年,上海“仁昌木器古董店”開業。隨後,又有上海“王盛記雕刻木器店”、上海“原利雕刻木器廠”等二三十家經營東陽木雕的廠店、作坊開業。抗日戰爭爆發,百業凋零,部分東陽木雕藝人去香港謀生。香港淪陷,藝人們繼往新加坡等地設廠創業。因時順勢,自強不息的東陽木雕在動蕩中完成了生產方式的轉型,開始走上工廠化、商品化生產,產品通過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逐步走向世界。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杭州仁藝廠的東陽木雕相架、書箱獲最高等級的“大獎章”,室內陳設木雕工藝品獲“金質獎章”。孫科夫婦、宋美齡等都曾購買過東陽木雕家具,港督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結婚賀禮滿地雕樟木箱也出自東陽木雕名家樓水明之手。1922年,杭州仁藝廠舉行木雕藝人比武,行家相評,公認杜雲松為“雕花皇帝”、劉明火為“雕花狀元”、樓水明為“雕花榜眼”。黃紫金雖未參加比賽,但因其在業內的聲望被譽為“雕花宰相”。 從工藝藝術層面看,清末到民國時期的藝人更加追求精雕細刻,並嘗試從傳統“雕工體”向以國畫畫譜為藍本的“畫工體”突破,取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如巍山鼎豐的門絛環板《仿六如談天望瀑圖》等。但在民國時期也有人認為,過分尊崇精細,反而失之大度,苛求完美,反顯繁蕪。 畫工體也被稱為“繪畫體”,是民國初期以杜雲松為代表的名藝人創新的成果。“畫工體”的問世與東陽木雕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有關。20世紀初,東陽木雕開始了工廠化、批量化、商品化生產。工廠化、批量化的生產方式使得分工細化——圖稿設計成為必需。圖稿設計需要參考臨摹資料,《芥子園畫譜》等就成為當時的首選范本。杜雲松技術精湛,工價開得高,但不求榮華富貴,而把錢用在買書、買紙和繪畫上。工價低藝術檔次低的活從不肯接,寧願在家看書、繪畫,以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涵養。他對《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浒傳》等古典文學名著愛不釋手,反復精讀;時常臨摹研究名家的畫譜,刻求創新。他善於將清宮畫家吳友如的工筆畫和傳統的木雕工藝結合起來,推出“畫工體”,使東陽木雕從單調、呆板發展為秀麗、精巧的風格,從寫意手法逐步演變為寫實手法,從而成為東陽木雕革新派的先驅。1912年由他和何其金雕刻的巍山“鼎豐”,橫店胡開金民居、前宅讓德堂等木雕裝飾,畫工體已初露端倪,頗具特色,在同行中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