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紫砂壺與儒家、道家、釋家文化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如果說,酒文化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茶文化具有現實主義的基調,那麼,紫砂文化具有什麼特征呢?
我認為,紫砂文化的鮮明特征,就是自始至終地推崇一種理智的、靈活的包容主義。紫砂文化胸懷開闊,從來不走極端;紫砂文化海納百川,堅持兼容並蓄。所以,無論是儒家的弟子,還是道家的信徒;無論是出家的僧人,還是還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壺的世界裡,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園。
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是中庸。北宋的理學家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對於紫砂藝人,尤其是對於制作“光貨”的紫砂藝人來說,“不偏”、“不易”、“無過無不及”,正是他們一以貫之的追求。在色彩的運用上,紫砂藝人講究的是:“紫而不姹,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灰而不暗,黑而不墨。”這不就是講究中庸嗎?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處於最高層次。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閒遠之思”,推崇“無執、無為、沖虛自然的清淨之境”。到了魏晉時期,這一思想化成了歸隱山林、浪跡天涯、灑脫不羁、超絕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模式。對於紫砂藝人,尤其是對於制作“花貨”的紫砂藝人來說,崇尚自然、取法自然,彰顯田園雅趣、精神自由,正是他們矢志不移的追求。據我所知,許多紫砂藝人樂於居住在鄉間,不願意遷居都市。為的就是體驗田園雅趣,圖的就是方便取法自然。
佛家特別講究緣分,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因緣而生的,因緣之外一切皆空。我國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壺——“樹瘿壺”,就是在佛門聖地金沙寺裡誕生的,而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砂壺的名藝人)的師傅金沙僧,也是廟裡的一個和尚。看來,紫砂壺與佛家是有緣分的。佛家認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反正內求,去迷理惑”,便可以“頓悟成佛”。
可是,芸芸眾生、凡夫俗子們怎樣才能獲得“頓悟”呢?許多高僧認為,“吃茶去”是路徑之一。趙樸初先生就說過:“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說,與其白白地守著千百部經書不得其解,還不如喝茶去呢。人們在紫砂壺上镌刻得最多的壺銘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來是句大白話,其實是禅語,個中含天機,蘊藏著想通事理、獲得頓悟的門道。
綜上所說,紫砂壺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藝術品。它得天獨厚,應運而生,完美地實現了日常家用與藝術把玩的結合;它扎根民間,尚理崇文,與古老的“五行說”、“陰陽觀”,以及“民間願景”達成了絕妙的契合;它胸襟開闊,海納百川,與儒、道、釋等傳統文化實現了完美的融合。所以自從明代以來,紫砂壺一直受到天下茶客尤其是文人雅士的偏愛與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