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徽派建築的精髓,中國古建築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中國·徽派建築的精髓,中國古建築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日期:2016/12/15 0:34: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結構嚴謹,雕刻精湛,特別是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築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歎服。徽派建築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靈活多變;在空間結構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隨著現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條件得到了質的飛躍。很多人在物質上已經得到充分的滿足,他們越來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在住宅方面,他們都想達到“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精神。

古徽派建築落座於山水間,是當之無愧的自然之宅。其顯著特點是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發展至今,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為我們以後的建築以及人居環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徽派建築是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徽派建築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谧優美,舒適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

徽派建築是實用之宅,沒有一種構思是為了純粹的裝飾,而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完美統一。比如馬頭牆,它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再如其代表符號之一的“天井”,其收集雨水的功能源於早期磚木建築防火之需要,又契和了風水學上“四水歸堂”的說法,讓四方之財源源不斷地流入家中。反映在“新中式人居”中,天井更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的景觀空間,是“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在建築空間完美的體現。

徽派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體現了明清時期以徽商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就文化淵源而言,徽派建築又是“倫理”之宅,強調以家族為本位的人倫思想和人倫規范,在徽派建築中躍然眼前,長幼尊卑排列有序,忠孝節義滲透其間,成就了“新中式人居”建築結構的精神內涵。

現代人越來越推崇綠色消費、生態的居住環境,更多的人受夠了大都市的喧囂,更向往把自己的家按在有山有水的田園,而復古風的流行,讓人們把人居視角轉向了效仿古典園林上。 古樸、典雅、簡單自然的人居環境必將受到人們的推崇,開啟建築設計的新紀元,讓優秀的中國建築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徽州文化圖形圖片

 

淺析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

我們今天看到那些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時,都會發出由衷的,驚歎和贊美。這些古建築的奇思妙想,和那獨特的魅力,仿佛把我們帶入到另一個天地去了。於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想了解古建築發生與發展的願望……

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曾有過燦爛輝煌的歷史,至今還遺留下許多著名的真實的記錄,凝聚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與心血。人類建造活動的初衷,無非是要創造出一個借以躲避自然界風霜雨雪和野獸侵害的棲身之所。直至今天,這一初衷仍不失為建築的的最根本的動機。當然,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的水平的不斷提高,建造活動的功能也越來越廣泛。

徽派建築大多建於明代和清代,分布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地區歙縣,績溪,休寧和黟縣,這裡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社會安定,沒有都市的喧囂,多的是田園般的寧靜和淳樸的民俗。雖然皖南民居的規模小,但也是兩層高,平面則以狹長的天井為中心。天井,為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三面為房屋,一面為門牆,樓梯位於門牆的一側的西南角,二樓天井為廊。大門居中,正對為正房,通常為三間,也有五間的。

正房正中。樓上為“堂”其他為居室,樓的上下牆不一定對齊,這是很獨特的。柱子,直接擱在底層梁上。東西兩側均設廂房,也有僅一側設廂房的,隱牆高大,門尾造半間,屋頂向內天井成坡形,廂房坡頂也坡向內天井,這樣有利於天井的采光和通風,也適合於陽光的照入,山牆處為階梯形的馬頭牆,既有防火功能,也豐富了建築形體造型,因此,馬頭牆往往被認為是徽州建築的標志和象征。

 

一、 馬頭牆

徽派馬頭牆詳圖

徽州地少人多,田價高昂,加以子孫綿延,家族繁衍,為了擴充居住空間,解決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只好建樓了。樓是傳統的雙披屋頂,半掩半漏,隱在層層疊疊的山牆後面。

山牆則是為了適應防火需要而設置的防火牆。徽州的村落,動辄上千人家,更有所謂“煙火萬家”者,一但著火,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防火成為村落建設中惟此為大的事情。徽州人家,房屋與房屋之間都有防火牆,以便緊急時割斷火路,防止火勢的蔓延。

這和平原建築普遍采用的“借山牆”有很大不同。由於這些防火牆很高,遠遠高出了屋頂,它們也就同時兼有了防盜和防風的作用,而且也不失為富足人家的一道心理屏障。最初,它們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山牆,後來,隨著徽商在財力上的日趨雄厚,防火牆的造型漸漸豐富多樣起來,有階梯形的,有雲形的,有弓形的,這樣的線條,在山區明淨的藍天下,顯出特別的舒展和明澈。牆頭又都作了藝術處理,飾以卷草如意一類的圖案,這使得他們看上去,就仿佛翹首長空的駿馬,因此,這些防火牆又有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叫做“馬頭牆”。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馬頭牆在一片屋宇中錯落參差,與眾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輝映,顯現出一種建築所特有韻律美與和諧美來。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本身是不動的。徽州民居中的牆壁也是如此。它高聳著,挺立著,發揮著它的多種功能。如果沒有馬頭牆裝飾,它就會黯然失色,而與一般平凡的牆壁無異。但在徽州能工巧匠的手中,經過巧妙的形象塑造,賦予它以馬頭形狀,這就改變了一般牆壁的呆板面貌,而成為美的藝術品,並為審美者提供了想象的物質材料,審美者可以從馬頭牆所誘發出來的形象思維中,獲得多種多樣的美感。

你可發現,牆頭上的馬頭造型,仿佛帶領著牆壁向前奔騰。這種動態,似乎也改變了牆壁原來的靜態,使它也富於動態美了。在審美的加工改造中,牆壁又像馬的軀體,也在隨著昂揚的馬頭而騰飛,在徽派建築中馬頭牆隨處可見,它是和家族建築群連成一體的。因而它不是少見的、孤立的、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它形成了龐大的群體。它騰骧在住宅之上,躍向廣闊的天空。遠視之,則見青霭缭繞,雲傍馬頭,馬馳聚之疾如雲之飛騰。這便是牆上馬頭形態映入審美主體心坎上所顯示出來的美。

徽州建築,正是由於具有馬頭牆的造型,因而才大大拓展了他的空間感,並強化了它的運動感,從而顯示出它那生氣勃勃的活力。另人感覺到,它不是孤身處於偏僻狹窄的環境中,而是馳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它是徽州民居興旺發達的象征,是徽州騰飛的象征。

 

二、祠堂

在徽州的村落之中,聳然高出民居的最雄偉宏麗的建築,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幾座甚至幾十座祠堂。祠堂連雲,遠近向望,是徽州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現象。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麼你會發現,在徽州的各個村落之中,聳然高出民居的、最雄偉宏麗的建築,當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同時,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歸依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聖性。所以,與一般的民居相比較,宗祠建造的高大氣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體成員進行祭祖儀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的感覺。

雖然,我們通常將“祠”與“堂”連用,稱作“祠堂”,但其實“祠”與“堂”仍有區別。對於一個宗族來說,應該“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謂的“祠”,是指祭祖先和宗族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所謂“堂”,則是宗族成員“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徽州祠堂遍布城鄉,現存祠堂最早的建於明弘治年間,至清代,多不勝舉。總祠,作為當時重要的公共建築,一般多置於村鎮兩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規模較大,少則二進,多則四、五進,建築依地形 浙次高起,主體建築置殿後,頗富變化。單面為中軸線上兩個或多個三合院相套而 成,配以牌坊。

  支祠平面多為四合院式。僅在歙縣一地,一般較大的村鎮,如許村、昌溪,總祠與 支祠在12個以上,現存的尚有5-6個。祠堂外觀,正面較豪華,門廳多為五鳳樓建 築,兩側八字牆上飾以細膩的磚雕,其余三面較簡潔。其結構與民居相同:內部穿 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進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碩。   斗柱為標准南方式,節頭多為象鼻、鳳頭、如意,有時上面裝有翼形雲板。

有些祠 堂寢殿雖為雙層,但底層梁架仍齊整,一如單層,並繪有精致的彩畫。由於“新安 人近雅”,故彩畫色彩淡雅,其構圖設色不同於北方,直接畫於木地上。

黟縣南屏村的葉家祠堂、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攝影地,《菊豆》、《風月》、《臥虎藏龍》等多部著名影片,均在此取景拍攝。位於徽州區的呈坎羅東舒祠,在六十年代就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國寶。

 

三、三雕

從遠處望去,宏村是一片線條簡潔的黑瓦鋪成的屋頂和高大的白牆,黑白相間,錯落有致。邁入老屋你會發現,這些老屋內部繁復精致與外部的簡潔純粹形成鮮明的對照,徽派建築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徽州民居的各個部分主要是門樓、門罩、梁架、窗柩、欄桿等處,都飾以各類雕刻,“徽州三雕”藝術,就集中體現於這一點裡。徽州特有的八字樓,多以渾厚、穩重的清石為門坊,門坊的兩側的牆壁砌以水磨清磚。

門樓上層是磚砌瓦覆的雨檐,層層挑出,兩角翹起,頂端則以特制的雕花瓦當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齊的燕齒。門樓是磚雕大顯身手的地方,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卉、鳥獸人物、戲文傳說等圖案,總體上以民俗和戲文為主。門樓分“罩”和“樓”兩部分,三層五層不等。曾在徽州很多人家的門樓磚雕上,看到過漁樵耕讀圖、有春行樂圖、三國故事圖等,一般都有七八個層次,最多達九層,就非常的繁復華美了。

徽州的大門是漆黑的顏色,飾有獸頭或鐵制門環。

如果說,磚雕大多用來裝飾門罩、門樓、照壁、門額和八字門牆的話,石雕就多是用於裝飾望柱、欄板、華柱或柱礎。而木雕呢,則主要是在梁架、窗戶、樓梯處大顯身手。三雕藝術有別於藝術繪畫,重在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

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等,必須全盤考慮。徽雕藝人不僅要具有濃厚的傳統技藝功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能力,對呼應、對稱、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然後才能分層次奏刀。

所以從雕刻手法上看,三雕都有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以及镂空雕等等類型。由於徽商的財力越來越雄厚,他們在本土的生活也不免日趨浮糜,加上新安半版畫藝術旨趣的侵染,徽州民居的建築遂成為徽商資本消耗的一個重要途徑。越到後來,徽州民居的雕刻藝術越注重情節和構圖,追求細膩繁復,透雕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產生的。

比如汪定貴承志堂的四根柱子上,就雕有漁、樵、耕、讀四幅畫面,而在四塊斗拱上雕的是三國演義戲文,都富有情節性。更讓人吃驚的,是中門上方的《百子鬧元宵》圖,極為繁復精致,雕的是100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各各在耍花燈、玩獅子、踩旱船、放鞭炮。經歲月的淘洗,這幅大型木雕連同下面的板壁,都變成沉重的古銅色,看上去十分恢麗。承志堂的木雕,無不手法洗練、成熟。

在徽州大地上,鑲嵌著無數建築藝術明珠。它璀璨奪目,向四周輻射。他以自然、古雅、隱蔽的徽派建築風格,獨樹一幟,飲譽中外。它錯落在層巒疊翠之間,散處於清流古溪之畔,汲取著大自然的甘露。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徽州所獨有的粉壁黛瓦馬頭牆。它們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實的村子。而是一張張水墨洇染的水墨畫。再徽州大地上.,鑲嵌著無數建築藝術明珠。它閃閃發光,艷耀奪目,向四周輻射。它以自然、古雅、隱蔽的徽派風格,獨樹一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