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山碧霞宮:豫北古建築類型的集中地
日期:2016/12/15 0:35:00   編輯:古代建築史碧霞宮,又名碧霞元君行宮,位於浚縣浮丘山山頂。因碧霞宮而不斷興盛發展的浚縣正月古廟會、八月廟會,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已成為展示中原民俗文化的一處亮點。在這座恢宏別致而又古色古香的殿宇中,您能感受它所帶來的視覺震撼和歷史韻味。
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碧霞宮大殿,由當時的浚縣知縣蔣虹泉主持興建,歷時21年落成。
此後,宮殿又經過多次重修擴建,才有了如今這恢宏氣派的古建築群。碧霞宮坐北朝南,主體建築以南北線為軸。
碧霞宮門前廣場南側的遏月樓就是歷年社火演出時的指揮台。此外,碧霞宮門外還有三級月台、“德並東岳”的石坊和兩尊威武雄健的石獅子。
邁入碧霞宮山門,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便映入記者眼簾。這座宮殿總占地1.1萬余平方米,共有殿宇87間。它南北對稱,前後有三個院落。前院有山門、坤宮樓、巽宮樓、四帥殿及鐘鼓二樓,中院有二門、碧霞宮大殿、東西廊房、財神殿、天官殿、東南客廳、老母殿、西南客廳、三仙殿、西北客廳,後院有瓊宮妥聖門、寢宮樓、東西陪樓。其中,碧霞宮大殿為整座建築群中的重點。
碧霞宮的山門為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東西兩側是坤宮樓和巽宮樓,院內兩廂為四帥殿和鐘鼓二樓。僅從山門門檻的磨損程度就能看出,歷年來有眾多游客曾踏訪過這裡。
位居中院正中的便是碧霞宮大殿。它面闊5間,通進深11.13米,由卷棚頂拜殿和懸山頂後殿組成,兩殿相連,渾為一體。上面又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覆頂,可謂金碧輝煌。大殿的東西各有7間廊房和3間財神殿、天官殿。
中院的二門並列有三個,每個上面都建有一座門樓。中間的二門較大,為四阿頂,如意斗拱。這種奇特的結構,在國內非常罕見。位於後院的三門有三座門樓,中間為瓊宮妥聖坊。過了瓊宮妥聖坊,便來到寢宮樓,也就是浚縣人俗稱的“轉角樓”。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四周有回廊,東西兩側各有3間陪樓,風格古樸典雅。
這片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結構復雜的古建築群,雖然歷經400多年風雨,卻依然保存完好。雖經多次維修,建築格局形式也未發生變化。如今,作為浚縣浮丘山景區的主要景點,它常年對游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