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城市文化滲透之下古鎮文化自信的另層表達
日期:2016/12/14 9:38: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五月江南,花朝月夕。
晚上8點,上海姑娘屠靜和同伴在烏鎮西柵景區西市河畔的廊檐下圍坐品茶,興致盎然地聊著剛剛閉幕的首屆烏鎮戲劇節。已經來過3次烏鎮的她說,好喜歡那種夢幻與文藝感。
這個時候,德清新市古鎮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文化志願者韋秀程在書桌前翻開筆記本,添補上清代花鳥畫家沈铨故居修繕進展情況。他說,這些都是寶貝啊,要記下來,傳下去。
稍晚一會,南浔的張蘊昭老太太准備就寢了。88歲的她在古鎮生活了一輩子,與老外游客隨意的幾句英語交談讓她上了央視,成了當地名人。她說,上世紀30年代鎮上的私塾就開設了英語,如今老了,只能說點簡單用語,Sorry啦!
如果說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個江南,那麼這是我們熟悉的水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夜雨梧桐庭院;這也是我們陌生的水鄉古鎮――多元文化元素的碰撞和融合,如同亂花迷眼,令人驚艷的同時也讓人恍惚:這是誰的江南?
詩詞裡的江南只恐夜深花睡去
枕河而居,夾岸為街,粉牆黛瓦,宅院四合,幾乎成了江南水鄉古鎮的“標配”。基本相同的自然人文環境,極其相似的建築和景觀特征,積澱了江南水鄉古鎮共性的文化基因。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和旅游業發展,商業利益的驅使和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加速了古鎮特色的湮沒和掩蓋,古鎮旅游模式大多以歷史資源和自然風景為驅動,基本上圍著文化展示、探幽訪古、民俗體驗、美食養生轉圈子,游客看來看去都是雕花門窗、藍印花布和鄉土糕點,在地域文化開發與人文體驗引導上的缺失,導致古鎮彼此之間的辨識度越來越模糊,也給古鎮資源遺產保護和利用帶來了困惑。
對於江南水鄉古鎮來說,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沖擊就是強勢城市文化的滲透。從唐宋起,江南水鄉從一個地理名詞漸變為蘊含美麗、文氣與富庶的審美境界,江南水鄉古鎮文化兼有農耕文化的封閉性和商業文化的開放性雙重特點,體現在恬靜、精巧、宜人的居住環境與親密鄰裡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身處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江南古鎮農耕文化的封閉性日益萎縮,商業文化的開放性不斷增強,強勢的城市文化影響並侵入古鎮的人文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少人驚呼:舊時明月褪去了光輝,傳統水鄉喪失了韻味。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游歷過很多歐洲古鎮,他說:“以意大利為例,每座古鎮都很重視延續本土文化,不定期地舉辦古鎮文化展等,希望江南古鎮也能夠留住古鎮文化原有的物質環境和術種。”
步履下的江南月移花影上欄桿
如何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並使之隨著時代的進步保持生機?我們在采訪中看到,各個古鎮都在積極破題。
南浔的“看家法寶”是挖掘中西合璧的特色。“時代造就了一個地方的文明樣式,當年南浔的絲商與歐洲貿易交往,西風東漸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建築上,也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上,甚至私塾開設的課程上。這些就是南浔在江南水鄉古鎮中獨有的特色積澱。”南浔古鎮管委會顧問陸士虎的觀點可以在南浔的古建築上尋找到落點,無論是百年歷史的絲業會館大門上英文書寫的SILK GUILD橫額,還是張石銘舊居裡裝飾著壁爐的法式風格跳舞廳,無不彰顯著南浔作為中國近代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在百年前就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姿態。陸士虎說,下一步就是如何對南浔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挖掘,與高品質的旅游產品進行對接。
新市的著眼點放在館藏文化的建設上。中國近代民族紡織工業先驅之一的童潤夫紀念館4月底在新市開館,成為這座1700多年歷史水鄉古鎮的一個新亮點。新市民間收藏傳統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為了及時挖掘和收集全鎮館藏資源,他們成立了文化志願者服務隊,對散落民間的收藏資源進行提煉整合,目前已建成仙潭民間藝術館、蠶文化館、殘廬錢幣館等10多個反映古鎮歷史文化底蘊的藏館。同時,在後皋、白彪、梅林等9個村設立了和美鄉風館,讓古鎮文化向村落文化延伸。新市鎮委宣傳委員許哲峰表示,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新市建設成江南“百館鎮”。
而烏鎮則用剛剛落幕的戲劇節給出了最文藝范的答案。他們砸下5億元舉辦了首屆烏鎮戲劇節,11天的戲劇節為游客和觀眾奉獻6台引自國外的戲劇表演、12部青年競演話劇和超過500場街頭嘉年華演出。“目前國內古鎮在拓展文化品牌方面做了不少嘗試,多數選擇在景區內辦節慶活動或者用大型場景演出吸引游客。”首屆烏鎮戲劇節主席、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表示,烏鎮選擇了建設文化小鎮,以戲劇節為契機,以文化帶動旅游,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文化輻射力。不過,在阮儀三看來,戲劇節並不一定要根植烏鎮,因為它沒有這方面的文化積澱。但也並不反對這樣的文化嫁接,通過現代藝術等豐富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烏鎮、來到烏鎮本身是件好事。
夢想中的江南老樹春深更著花
正如不少專家指出的,江南水鄉古鎮的文化建設和人文探索走到今天,已經從簡單的面貌復古發展到圍繞文化品牌的整體建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向深層次的文化挖掘和培養轉變。而這個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堅守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嘗試導入國際文化元素。
戲劇節讓烏鎮站在了聚光燈下。烏鎮舉辦戲劇節是受到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的啟發。法國的阿維尼翁是座只有8萬居民的小城,自1947年開始舉辦戲劇節,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節之一。陳向宏表示,在中國古鎮千鎮一面,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通過舉辦國際化文化活動,可以豐富旅游品牌。烏鎮要打造有內容、有概念、有環境的文化小鎮,它的輻射帶動作用將比單純做旅游來得更深遠。“未來我們希望文學、戲劇的新元素也可以加入,我們更希望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創新,烏鎮的未來不能只有黃梅戲、越劇,也要有大城市進入的新東西。”
西塘一直在努力發揮“美景+美女”的眼球效應。5月18日,國際旅游小姐亞洲總決賽拉開了西塘國際文化旅游節的帷幕。國際旅游小姐比賽自2004年進入中國以來,西塘就是中國區決賽地。旅游節組委會表示,文化如水,有容乃大,希望通過搭建國際化文化交流平台,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塘獨有的古鎮文化,並把西塘的文化旅游氣息散發到世界各地。正如他們打造西塘文化品牌的口號:西塘是古典的,也是現代的;西塘是江南的,更是世界的。
而江蘇同裡古鎮則聚焦電影文化的概念。他們近日推出了“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面向全社會征集電影創意和劇本,篩選出優秀作品投資拍攝。同裡鎮委書記陳建忠表示,整個短片創投季包含創作、推廣和展映系列活動,希望藉此將同裡的電影文化全面升級至“微時代”,讓同裡既保有“醇正水鄉”的原汁原味,又有著面向世界的眼界和胸懷,以期打造同裡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從圍繞“琴棋書畫”鋪展傳統文化氣場,到不斷豐富自身文化樣態,甚至大膽引入並非本地原生態的“異種文化”,江南水鄉古鎮文化不斷發展的歷程,也是一個充滿著探索和反思的過程。在承繼水鄉古鎮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價值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予以包容、借鑒和吸收,更是江南水鄉古鎮文化自信的另層表達。我們內心的江南與眼前的江南藉此得以不斷更新,不斷重合,它不會是格式化的美麗標本,而是盛開在時光兩岸的滿枝繁花,沖天香陣醉人,美足三生三世。
編後
一則江南古鎮聯合申遺的消息讓人們的視線聚焦古鎮保護,十余年分分合合、幾番聚散的申遺歷程,更是引發了眾多思考。
文化遺產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物化載體。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迅速發展的社會形態,迫切要求我們站在人類共同文明的高度,重新審視、尋找和規劃更有效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方法。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叩問:我們為何而申遺?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與開發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原住民流失、空巢化、假古董、同質化等問題如何破題?各鎮的探索有著怎樣的意義,又面臨著怎樣的困惑?在城市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古鎮本土文化又將如何延續?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幾篇報道或者是幾項工程得以全部厘清,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古鎮的管理者、原住民,甚至包括無數的游客都在共同努力破題,並且正在不斷接近答案。
一個個散落在江南水鄉的美麗古鎮,構成了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6月8日我國第8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時,我們試圖通過這組報道來诠釋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保護和利用好文化遺產,不僅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貢獻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化依托。正如今年文化遺產日的宣傳口號:“保護歷史根脈,留住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