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參加一個培訓班有幸來到了河北省正定縣,恰巧培訓地點與神往已久的隆興寺比鄰,學習之余隨著眾多的香客走進了這座千年古剎,仿佛進入了時間隧道。站在大悲閣上眺望,一座小城裡竟有保留完整的國保7處、省保5處(隆興寺、開元寺、廣惠寺、臨濟寺、天寧寺、五代縣文廟和明清趙雲廟等)古建築,形成了國內罕見的極其珍貴的古建築群,雖然她被鱗次栉比的高樓圍繞,但依然星羅棋布與古城的市井民巷相映成輝。在一座小城裡就有如此多的歷史名剎,那在神州大地上又會有多少呢?
我喜歡到道觀和寺廟裡游覽,這是因為我非常喜歡古建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捨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捨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龛,供僧人在龛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岳廟、西岳廟、南岳廟、北岳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
兩個鍵盤相距有多遠?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測繪管理培訓班,培訓內容是如何加強測繪行政管理。雖然在軍校時也學過測繪這方面的東西,但那時主要學的是識圖和用圖,對地圖的制作了解的很少。不過,當時用望遠鏡測算距離和用拇指判定兩點間的距離這一課我的成績很好。一天我和來自承德從事測繪的朋友逃課去了大佛寺,我用目測法測量了兩個建築間的距離,結果通過數地面方磚,證明我的目測結果相當准確,為此還高興了一把。
隨著科學的發展,通過雷達和GPS技術測天量地已不是什麼難事了。但我想,無論科學技術怎樣發展,情感的距離也不會被物化。現在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網上交友已成了時尚。網中人常用的一句就是網上無距離,相逢何必曾相識。正是這個交友觀點,使地球變小了,使人們的交際空間變大了。雖然網上交友對時空間的距離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畢竟在空間和情感上存在距離。那麼,兩個鍵盤之間的距離該如何測算呢?我認為,兩顆心的距離和兩個鍵盤間的距離是相等的,而且這個距離是動態的。
昨天的酒可能還沒有消化完,寫下上面的文字也許會讓您笑掉牙,為此,我要鄭重聲明:港灣不負任何法律和經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