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祖陵“黑龍門”遺址有新收獲
日期:2016/12/14 20:22:29   編輯:古代建築史中國古文化源遠流長,古文化建築不勝枚舉,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那些古建築飽經風霜,使得他們有了更大的考古價值,河北建磊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專業的裝飾裝修專家,帶你一起了解下遼祖陵“黑龍門”。
為了更好地配合國家文物局對遼祖陵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二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於2010年7~10月,對遼代祖陵陵園黑龍門址(即一號門址)和四號建築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重要的收獲。
黑龍門址
祖陵是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寢之地,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陵園四面環山,僅在臨近祖州城的東南方向,有一個狹窄的通道,築有一個陵門,我們稱為一號門址。《遼史·地理志》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門曰黑龍。”由此可以知道,一號門址即《遼史》所載之“黑龍門”。
“黑龍門”兩側山勢陡峭,形如阙樓。“黑龍門”由門道、墩台(或稱隔牆)、陵牆、慢道、涵道等和高大的城樓建築組成,保存較為完整。城門兩側連有夯土陵牆,東陵牆內側(北面)有慢道;門道、墩台和陵牆上面均有高大的城樓建築。“黑龍門”整體略呈“凹”字形,城門部分窄於兩側陵牆。
“黑龍門”應為一門三道建築,現存東、中兩個門道,保存較好。二門道均采用梁架木結構,進深約18.6米,東西兩側下鋪有石地栿,其上置木地栿,木地栿上有卯口,上插13或14根排叉柱。這種門道基礎結構為中原漢唐宋諸朝考古所未見,獨具特色。門道中部有保存完好的將軍石和門砧石,原來應設雙扇版門。門道內中部略高,兩端略低。門道內地面殘存燒毀的木質建築構件和鐵門釘、鐵鋪首銜環等。東門道東西寬4.68米,地面主體鋪平磚,門砧石南側殘存三排細石板,北部東側地面發現車轍遺跡。門道南口外有五邊形坡狀慢道,別具特色。慢道鋪磚均“露龈”,中間矩形鋪立磚為主,護坡均鋪平磚。中門道大體居於整個陵門豁口的中央,中部東西寬為5米。地面均鋪長方形溝紋磚,溝紋朝上。南口慢道形制同東門道。西門道已被現代沖溝所破壞殆盡,下面原有一個排水涵洞,涵道尚存。
“黑龍門”發現兩個墩台。墩台主體為夯土,南北外側下部為包石,上部為包磚。東墩台保存較好,南北長18.3米,東西寬13.1(南)—14.1(北)米,南側通高達7.58米,頂面距兩側門道中部地面高5.7米。西墩台破壞嚴重,殘高4.26米。城門兩側均築有高大的陵牆,內為夯土和石塊,南北兩側均有包石。西牆頂已破壞,基礎寬約24米;東牆北側與自然山體相連。東陵牆北側有慢道通往陵牆上。東陵牆上殘存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建築,開間寬度不一。東側墩台和東側陵牆的頂部,都發現有覆盆式石柱礎和磚瓦殘塊,表明當時上面都應有高大的木構城樓建築。從原地面上殘木構件和大量灰燼推定,祖陵陵門上的木構建築毀於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