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廣東南社古村

廣東南社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2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東莞鄉村保存著許多明清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茶山南社村明清時代的古建築群,有100多間民宅和25間宗祠,尤其是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資政邸、百歲坊、百歲翁祠、謝氏大宗祠等著名文物建築。

        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於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古村位於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周圍有大片埔田,小山包種滿荔枝。村中心的長形水塘由四個水塘連成,其形似船。塘邊的古榕綠葉婆娑,傍晚百鳥歸巢,早晨眾鳥爭唱,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古村始建於宋朝,已有800多年歷史。南社村擁有謝氏大宗祠,謝氏宗祠、社田公祠、晚節公祠等30座。
  800多年的木棉樹一棵,胸圍5.5米,樹頭有許多根瘤;500多年的榕樹一棵,冠幅28米,高15米;300多年的榕樹六棵,冠幅平均19米;200多年的榕樹三棵;100多年的榕樹五棵;100多年的富貴子樹三棵,樹頭奇特。


  謝氏大宗祠,始建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面闊三開間,從門廳、前廳、祀廳到兩側廊屋都采用抬梁式木構架。宗祠裝飾十分講究,門廳上的琉璃正脊中部排列了亭、閣、廊、屋。廊屋頂上裝飾著各種花卉,屋裡屋外有端坐、侍立、交談、迎送賓客等各種姿態的人物四十余位,形成長14米彩帶,色彩缤紛,富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百歲坊祠,是一座坊與祠相聯的建築,建於明萬歷二十年(1592),四柱三開間,上面有三座屋頂,中間高兩邊低,中間屋頂為四面坡的庑殿頂,兩側為歇山式屋頂,梁枋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枋子兩端下面還有雀替與柱子相聯,成為一種有地方特色的建築。
  資政第,建於光緒年間,前後兩進,三開間,凹斗式大門。前後兩進之間有穹罩,後進的明間近前檐有落地大花罩,由桃樹、仙鶴、鳳凰、雀鳥、花卉及枝葉等木雕組成,十分華麗。
  南社古村始建於宋代,初為陳、黃、麥、鐘、戚、席諸姓聚居的小村,後為南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南雄州推官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徙居繁衍所發展,至明朝中期,村落初具規模。明朝末年,村民為了加強防衛,修築了村落的圍牆,設東、西、南、北四座門樓和十七座谯樓,圍牆周長三百零二丈五尺,形成了以圍牆為界的布局。清朝康熙年以後,民居和廟宇向圍牆外擴建。現存的古建築群包括古圍牆內的古建築和古圍牆東門外以關帝廟和尼姑庵舊址為主的古建築。古圍牆內的古建築群面積96000平方米,古圍牆東門外的古建築群面積13000平方米。有祠堂30座、廟宇3座、古民居250多間、古井40多口、古墓36座(古建築群內1座、古建築群外35座),其中謝氏大宗祠、百歲坊祠、社田公祠(百歲翁祠)、謝遇奇家廟、關帝廟、建威第(謝遇奇故居)、資政第等是古建築群中較有代表性的建築。

         百歲坊是為紀念百歲的四位老壽星而建,大家看它飛檐斗拱,古樸壯觀,重修這作牌坊時卻運用磚木,雕花榫鉚,謹依原樣,所以極好地保存了當年的風貌。旁邊還有百歲翁祠,是一位百歲老人遺命用自己所居古屋改建的。資政邸,是光緒年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的謝元俊的府邸。它坐落在小丘之腰,石級,欄桿還保持著當年的高貴氣派,兩廊的花楣精美絕倫,廳中的垂花門镂刻著花卉群鳥,上面的孔雀尾、鳳凰頭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南社村的古建築群與“客家圍”、“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區水鄉特色,每一民居都單家獨戶稱“家廟”,“家廟”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著一條小水道。最具特色的是“家廟”的建築,多為四柱三間三樓磚石牌坊式建築,樓為歇山頂,檐下如斗拱,門額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上百間民居錯落交織,在密集的樹叢中閃現著古典的韻味。“家廟”門樓上無論是動物還是花鳥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

  南社立村於南宋末年,位於廣東東莞,現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築,有祠堂25間,古民居100多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05月25日,南社村作為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村落以水塘為中心,兩岸祠堂林立,影影綽綽。巷道曲幽,民居密布,古韻清悠。古榕婆娑,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村內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周圍的農田也大量保存,保持清新的田園之風,有較大的旅游開發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至廣東省極具特色的文物旅游景點和休閒勝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