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邵武和平古鎮的游漿豆腐

邵武和平古鎮的游漿豆腐

日期:2016/12/14 9:58: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 游漿黃豆腐

    閩北邵武的和平古鎮,彌漫在歲月幽深之中的古巷和古民居的優雅氣息就撲面而來,頓覺和平書院的一脈書香仿佛至今仍氤氲在鄉民的衣袖間。

    一個人對家鄉的情愫,可以寄托於一草一木,也可以寄托於舌尖。坐下來,品嘗一番這裡獨特的美食游漿豆腐,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你能體驗到古鎮的別樣美好。

    堪稱一絕,游漿豆腐不加石膏鹽鹵

    眾所周知,豆漿成為豆腐,關鍵一步在於加入石膏或鹽鹵。在和平古鎮,制作豆腐卻不用石膏或鹽鹵,古鎮豆腐坊做的是游漿豆腐,用陳漿作為酵母來制作豆腐。

    酵母盛放在一大缸中,加工豆腐用了多少酵母水,當天就要適量添加,以保證天天使用,天天不減,故當地民謠唱道:“一塊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

    加工豆腐添加酵母非常有講究:先將豆漿倒入大鍋中,之後按一定比例,逐漸加入適量發酵變酸的母漿,用松木制成的大木瓢在豆漿中慢慢游動,待豆漿凝聚成塊後,再把豆腐腦舀起分成若干板,壓干即成游漿水豆腐。

    加工游漿豆腐的工作量,比用石膏或鹵水點聚豆腐大得多。黃孝廉,在和平古鎮北門開作坊的游漿豆腐傳承人,據他介紹,“游漿豆腐從磨漿到出豆腐要四五個小時,僅用木瓢在豆漿上來回游動就需一個多小時,非常辛苦。”

    黃孝廉游漿的動作非常優美——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轉動著松木瓢的柄,木瓢隨之在豆漿中旋轉,手指在舞蹈,木瓢也在舞蹈。

    用這種工藝制作的豆腐風味獨特,且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多吃不會導致膽結石等疾病,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因此游漿豆腐的制作工藝被稱為一絕。

    火候得當,泥鳅鑽豆腐剛好露出頭尾

    游漿豆腐宴,所有的菜肴都是豆腐,紅燒豆腐、油炸豆腐、泥鳅豆腐、排骨豆腐、鐵板豆腐……煎、煮、炸、燴、烤,滿滿一桌;黃、白、紅、綠、紫,五色雜陳。

    吃剛炸好的游漿豆腐別有一番風味。我曾在和平古鎮工作過,與黃孝廉頗有交情,冬天每每經過他的豆腐坊,他總會熱情地招呼我吃上兩塊剛炸好的游漿豆腐。把出鍋不久的油炸豆腐盛入小碗,蘸上老黃自制的辣醬,咬一口溫溫的,外酥裡嫩,香辣交融,滿口生津。多吃兩塊,鼻尖便布滿細細的汗珠,渾身通暢,驅走了不少寒冷,真是冬日裡一種難得的享受。

    用游漿水豆腐可制作多種名菜,其中泥鳅鑽豆腐尤為出色。取大小相對均勻的泥鳅在清水中養兩三天,待其吐盡腹中泥沙後,再用蛋清喂養一天,烹饪時放入冷水鍋中,以微火將水慢慢燒熱至一定的溫度放入整塊豆腐。泥鳅在鍋中熱得亂鑽,遇到冷豆腐,便直往豆腐裡鑽,此時突然用猛火,若火候掌握恰當,泥鳅頭、尾皆露在豆腐外,身子則在豆腐內。待泥鳅煮熟後,加入適量蔥白、姜末、胡椒粉、味精、食鹽、紅酒等佐料,即成泥鳅鑽豆腐。

    這是地地道道的和平古鎮的名菜,然而想吃到它可並不容易,因為要找到合適的泥鳅並不易,另外泥鳅還要用清水養兩三天,時間較長,烹饪時火候也不易掌握。

    秘不外傳,只有15人還會做游漿豆腐

    用游漿水豆腐加工成油炸豆腐、黃豆腐、豆腐乳等,韌性好,鮮嫩可口。用石膏或鹵水點聚的豆腐,油炸後邊硬,內呈蜂窩狀,久煮易爛,而游漿豆腐油炸後,色澤金黃,邊軟,中不空,外韌內嫩,久煮不爛,且越煮越香,百吃不厭。

    和平古鎮制作游漿豆腐的奇特技藝源於何時,由何人何地傳來,這些已無人知曉,亦無文字資料可考。據古鎮年長者稱,他所知其上輩五六代人即已操此業,至少在清代,原在邵武市的和平鎮、桂林鄉及泰寧縣的朱口鎮等地都有人傳承,現在和平鎮尚有幾戶人家傳承。

    游漿豆腐盡管品質優良,味道鮮美,但產量卻不大,因為掌握游漿豆腐制作工藝技術的人家秘不外傳,只傳子傳孫,連女兒都不傳,目前全鎮掌握此項工藝技術的只有15人。

    家族式的傳承,雖然抑制了游漿豆腐的產量,卻固守了游漿豆腐的原汁原味,並綿延在當地人的生活裡,流淌在外出游子的思念中,鮮活在八方游客的記憶中,經久彌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