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南朝佛教文化

南朝佛教文化

日期:2016/12/14 18:39: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公元3—6世紀的中國南北方政權與朝鮮半島諸古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有力推動了相關古國文明的進程。新羅是當時僻居朝鮮半島東南一隅的重要古國,其國號曾有新盧、斯羅、斯盧、薛羅和雞林之稱。新羅對中國通交始於太元二年(或說太元六年、七年)遣使向前秦苻堅朝貢,與南朝的外交往來要遲至普通二年十一月,才派使節隨百濟國使來到梁都建康。不過,據文獻記載可知,從中國吸取先進文化,新羅似乎具有後來居上的趨勢,並最終在668年借助唐朝的力量統一了朝鮮半島。

    新羅遣使南朝的活動,中國文獻記載有5次,分別是梁普通二年,陳光大二年、太建二年、三年、十年。《三國史記》所記新羅遣使梁、陳則有法興王八年(梁普通二年),真興王二十七年(陳天康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真智王三年(陳太建十年)共7次,還記載了梁大通年間、太清三年,陳天嘉六年,梁、陳遣使訪問新羅,可知兩國使節往來至少有10次之多,其頻率遠過於新羅與北朝的交往。

 

    除國使往來外,新羅與南朝的佛教文化交流亦十分頻繁。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372年佛教由前秦傳入高句麗,384年從東晉傳入百濟,而新羅則遲至法興王十五年(梁大通二年)才從南朝的梁代全面接受了佛教。《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續高僧傳》和《海東高僧傳》等史籍記載:佛教初傳新羅的梁大通年間,梁遣使及僧人元表賜新羅衣著、沉檀香及經像等物,新羅君臣竟不知香名及其用途;真興王十年(梁太清三年)春,梁遣使沈湖與新羅入學僧覺德送佛捨利若干粒,真興王派百官奉迎於興輪寺前路;天嘉六年(真興王二十六年),陳遣使劉思與新羅入學僧明觀載送佛經論一千(或言二千)七百余卷至新羅。

    此時,還有多批新羅入學僧渡海前來南朝梁、陳求法,除前文提及的覺德、明觀外,著名者還有安弘於真興王三十七年(陳太建八年)入陳求法,後“與胡僧毗摩羅等二人回,上楞伽勝鬘經及佛捨利”;釋智明於真平王七年(陳至德三年)七月入陳,至真平王二十四年(隋仁壽二年)九月,方隨入隋使還國;真平王十一年(陳祯明三年)三月,年僅25歲的圓光法師乘船來金陵求法,初聽旻公弟子講經於莊嚴寺,後游蘇州虎丘。

    這些高僧從南朝西學歸來後皆被新羅統治者奉為大德,他們在新羅大力宣教弘法,先後創築了興輪寺、皇龍寺和實際寺等。然而,史籍所載新羅與北朝的佛教文化交流卻頗罕見,目前所知僅有《海東高僧傳》記錄的新羅僧人圓安一度“游西燕、北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