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北京將最大規模實施“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
日期:2016/12/14 20:22:27   編輯:古代建築史建國以來北京將最大規模的實施“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
這6處標志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志、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等。有多少事情可以從頭再做?有多少美景可以再重現?又有多少精彩往事可以再回首? 那些逝去的歷史文物
已經永遠逝去!它不會再重現!
文物不是搭積木,推倒了,可以再搭起來 。即使是再重建,那也是一個復制的赝品,它的內涵會大打折扣,這就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歷史不可能再重來。
中國文物學會的名譽會長90歲高齡著名的文物老專家謝辰生先生對此次北京市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表示:恢復的只是標志,不是文物,這是肯定的。已毀壞文物無法恢復,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 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新建的標志也可以,只能說是恢復了一個標志,讓原來不知道的人可以看到一個輪廓,這樣做還算可以。就此,聯想到建國初期的“北京規劃之爭”,當時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面對保存基本完整北京城的城牆、城樓、牌樓,希望“完整保留北京古城” , 那個以“ 行政中心西移 ”為宗旨的“梁陳方案”中曾經作出的美妙設想:“今日這一道城牆已是個歷史文物藝術的點綴……城牆上面是極好的人民公園,是可以散步、乘涼、讀書、閱報、眺望的地方,底下可以按交通的需要開辟城門……。”
梁思成先生曾經向周總理和世人描述:“北京古城:它的四周有雄壯的城牆,城門上巍峨高大的城樓,紫禁城的黃瓦紅牆,美麗的街市牌樓,還有......”。那是一派多美的景色,它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梁陳方案”最終被“舊城之上建新城”觀點的取代,偌大一座巍峨壯麗的紫禁古城如今已不復存在。可歎那些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躲過了二次鴉片戰爭的炮火,躲過了庚子年間的八國聯軍,躲過了八年抗日戰爭的危
機,躲過了三年解放戰爭的硝煙,躲過了600年的風雨飄搖, 卻躲不過世紀偉人和新中國的建設者們的揮手之間,真是談笑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呀。
曾經林徽因女士說:“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後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如今就應驗了林女士的預言,新建的6個地標其實就是“假古董”。哎!感慨呀.....
國外人們對民族文化遺產和文物古建的珍愛和保護,竟猶如愛護自己的眼睛一般,哪怕是殘破不堪的一扇門,一面牆,也要竭盡全力修復完好,絕不隨意拆毀分毫。古建築它絕不是一個城市經濟增長的累贅,而是促進繁榮的基礎。 現在我們再去追究過去的對與錯,已經毫無意義,因為歷史不可能重來,但歷史的教訓就在眼前!刻苦銘心!建幾個地標很容易,我們能不能不再重復扒了再建的悲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們依然在重復類似的悲劇,一方面對那些歷史築、歷史文物視而不見,讓他們在挖掘機的轟鳴中化為塵埃;另一方面又大肆地建設一個個
“假古董”來彰顯歷史情懷。哎!悲劇呀......
紫禁古城 巍峨壯麗,雖不比當下高樓大廈摩天、摩登,卻蘊涵著深深的隽永。如今紫禁古城已面目全非。
......
2011年05月14日和謝辰生老前輩在四川成都
2011年重陽節和謝辰生(90歲)王定國(100歲)老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