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廣東汕頭樟林古村

廣東汕頭樟林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4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廣東汕頭樟林古村介紹
 

樟林古村是廣東澄海市東裡鎮的一個小村,樟林又歷經自然和歷史的滄桑變化,成為沿海埠市,但她的遺跡猶存,依稀可辨,後代子孫訪址尋蹤,還算有處。在原來“紅頭船”出海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當年的許多建築物,如天後宮、南社港、新興街、永定樓、棧房建築群、風伯廟、山海雄鎮廟等等,有些已改為民居
  有些雖經歲月風雨,破損有加但還清晰可變,成為人們旅游觀光、重溫歷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樟林古港位於今澄海市東裡鎮境內。她曾經是清代粵東地區商旅繁忙的“通洋總匯”,享譽海內外。至今,原來的海岸線雖已東移十多裡,但古港遺址猶存,對研究古港的光輝歷史、清代遠洋航海事、貿易以及對潮汕華僑先輩出國啟航聖地的紀念,都有極大的價值。 


       在一百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海闊江寬,宋代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歷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裡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裡出發,浩浩蕩蕩,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馳海禁,由“片帆不准入海”至“准其出入貿易”。故商民紛紛集資,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與暹羅進行大米貿易,樟林港遠洋航海事業遂應運而生,由漁業港猛轉為商業港。
  海禁既開,海運事業熱潮隨之躍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東隴河泊所撤裁,改設樟林鎮巡檢司。此時,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為便於辨別、管理,雍正元年(1723),規定各省商、漁船的標識,並進行審批、登記、發牌,並隨時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規定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福建油綠漆)故粵船有“紅頭船”之稱。
  “紅頭船”事業的發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榮。樟林港於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橋築碼頭,蓋建了許多埠鋪,外地客商紛紛來樟創業,形成擁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間,浩浩蕩蕩,揚帆遠征,走南闖北的紅頭船隊,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就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