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1:八寶龍門——平順縣源頭村龍門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1:八寶龍門——平順縣源頭村龍門寺

日期:2016/12/14 22:12:3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寺院傳說與李世民有關●西配殿的樣式彌足珍貴●寺廟周邊還有八大景觀 

    在平順縣城東北65公裡處石城鎮源頭村西北的龍門山上,有一座因山而得名的寺院。龍門寺原名法華寺,創建於北朝時期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宋太平興國年間賜額龍門寺。

    龍門寺寺史久遠,規模宏大,是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築,在中國現存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立體博物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月21日,記者探訪了這座被譽為“八寶龍門”的千年古剎。

  兩棵白皮松與建寺的傳說

    大寒剛過,濁漳河畔早已結了一層厚厚的冰。21日上午,記者驅車在平順縣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沿著漳水蜿蜒向東,從石城鎮往東折向西北,順著路段便來到了濁漳河流經山西與河南省交界的地方——源頭村。

    源頭村北的濁漳河北岸有一條幽深的山谷,谷內雙峰夾峙,懸崖絕壁高達百余米。記者抬眼便看到鑲嵌在山體上的“龍門古剎”四個大字,但也只看見這幾個字,卻未見寺在何處。從山谷口沿山間小道曲行數裡,峰回路轉之際,便有青石雜砌的香道,香道迂回曲折,或為石砌牆體,或為順勢開鑿的山路。拾級而上,穿行其中,多見藍天、翠柏,兩邊景物若隱若現,頗具出世況味。

    從香道台階北望,仰視隱約可見龍門寺山門、山門廊屋及參天古柏,烘托出濃郁的寺院氛圍,形成“二十裡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的意境。眼前的龍門寺院位於半山腰的緩坡上,南北走向,順地勢而上,前低後高,頗具氣勢。

    記者沿路過了一座小橋,沿著自然而樸素的石階往上再走數百米,就到了龍門寺的第一道山門前。山門的右側有兩棵白皮松青郁而立,長在山寺必經的路旁。它們高約15米,粗有1.5米。樹皮斑駁,樹冠如蔭。樹下仰望,雲樹相連,寒冬時節,雪壓霜結,通體一白,與山相對,傲然挺立。

    提及這兩棵白皮松,迎面上前的龍門寺文管員桑良忠向記者講起了關於建寺由來的兩個傳說。傳說之一,北齊天保年間(550-559)齊魏爭戰,“南陽新野內史陸機兄法聰出塵納戒”,他從五台山雲游至龍門山,於白皮松之下修煉左拇指,禅誦《法華經》不計其數,指忽重生,嘉名聲動朝野,文宣帝隨傳敕修寺,並賜額曰:法華寺。

    傳說之二,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率兵討叛至此,看見山中煙霧騰騰,懷疑賊寇可能藏匿於山中。他帶兵追到山前,只見一老僧坐於白皮松上,便問老僧:“不在地下,為何坐在樹上?”老僧回曰:“地下沒我一寸土地,我怎麼敢在地下?若萬歲肯賜我一股之地,我方敢離樹下地”。李世民答應了給他土地,話畢老僧便不見了,李世民悟道這是一個聖主,遂命尉遲敬德督工建廟宇僧捨。

    這兩個傳說一個在樹下,一個在樹上,都和這白皮松樹有關。關於確切的建寺由來和起源,據史料記載,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法聰和尚,經五台山雲游至此,頓覺此地清靜幽雅,靈氣飄逸,遂禀呈聖上,傳旨建寺,初名“法華寺”。後唐時有50余間殿宇,宋時增至百余間。宋太祖趙匡胤敕賜寺額為“龍門山惠日院”,因龍門山形如龍首,於北宋乾德年間更名為“龍門寺”,寺內僧侶已增至300多人。到了元代,寺院方圓七裡山上山下地廟皆屬本寺,無俗家地宅。元末戰爭期間,多數建築被毀,明清兩代予以重葺和增建。“元末時鐵馬金戈的硝煙讓龍門寺凝成人去廟空的蒼涼,明清時雖小有興盛,但終也挽不回昔日的繁華。”桑良忠感歎道。

  宋代大殿等級最高

    聽著桑良忠講述的傳說,記者走進松柏掩映的龍門寺內。

    寺院坐北向南,總體布局共分三條軸線,即中、東、西線。每條軸線上又分前後數進院落,各依山勢,階梯散布。桑良忠介紹說,寺院中軸線古建築群是建造年代較早者,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可分三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燃燈佛殿。東西兩側配以碑亭、廊庑、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僧捨等建築。西線可分為五組院落,後三院均為四合院形式,多為清代的僧捨和庫房等建築。東線分為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聖僧堂、水陸殿、神堂、僧捨等附屬建築,多為明末清初所建。

    記者沿中軸線踏進山門,只見山門前幾座石碑,兩邊有兩扇石牆,清乾隆年間鑲龍石雕很是精美。山門平面形制為三開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式屋頂,柱頭卷剎明顯,柱頭上斗栱五鋪作,前檐雙下昂,重拱計心造,後檐單抄單昂,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螞蚱形耍頭。補間鋪作僅當心間一朵,華栱兩側已施斜栱。殿內設中柱一列,四椽栿兩端於中柱上對接,門窗設在前檐柱上,構造靈活,外形秀美和諧,各部構件比例適度,梁枋斷面不盡一致。桑良忠介紹說,龍門寺山門早已不存,今天以天王殿作山門,雖經後人補修,但柱額、梁架、斗栱、槫枋等,仍為金代遺構。

    過了山門,中軸線上映入眼簾的就是龍門寺內主殿大雄寶殿,大殿建在1.52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豎五代後漢隱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石經幢一座,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殿之台階上有石碑四座,大多屬於明清時的石碑,證明龍門寺北齊年間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不同程度的修繕。桑良忠說,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紹聖五年(公元1098年),是寺內等級最高的一座單體建築。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六架椽,平面為正方形,單椽九脊殿式屋頂,台基較高,殿前無月台,前後檐當心間置隔扇門,前檐兩次間設窗,殿內明間前後穿通。柱頭卷剎明顯,設闌額和普拍枋聯貫,枋上施柱頭鋪作,無補間鋪作,疏朗古樸。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批竹昂,耍頭也砍為下昂形;轉角鋪作,除正側兩面栱昂外,於45度角上加斜栱、斜昂一縫,上置由昂兩重,後尾均壓在大角梁之下,嚴謹有力。梁架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栱枋用材已完全規格化。殿內施後槽當心二金柱,頗顯寬敞。前檐小八角石柱上刻有題記,為該殿建造年代之佐證。殿頂琉璃吻脊獸皆為黃綠色,為明成化年間燒造,形制古樸,色澤渾厚。桑良忠介紹說,整個殿宇雖經明、清時期裝飾翻修,但從其開間比例到構件的細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大殿雖內部主體構架有所改動,然不論外觀外形、內部梁架等,仍堅持著清楚的宋代修建特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出大雄寶殿,緊接著便是中軸線上第三座殿燃燈佛殿,其坐南向北、三開間、懸山頂。柱頭上斗栱僅設置於前檐,五鋪作雙下昂,耍頭乃乳栿伸出檐外制成。梁架為三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結構簡練,配置合理。主梁與支柱還有斗拱,都是把材料稍加削砍便使用,很樸拙原始卻不減美觀。梁架構件多為園木稍作加工後即使用,斷面極不規則,用材隨意,不拘一格,結構形制不受宋、金之制約,為元代遺作。

  懸山式建築堪稱“中華之最”

    隨後,文管員桑良忠指著西邊的配殿對記者說,龍門寺內最古、價值最大的歷史修建要數西配殿了。雖然它是山門、大雄寶殿中軸線西側的一座小殿,但極具歷史價值。

    記者看到西配殿規模不大,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為長方形,單檐懸山頂。屋頂平緩,結構簡樸,唐代建築風格顯著;前檐明間設板門,次間為直棂窗。柱頭上卷剎和緩,設欄額左右聯貫,無普拍枋,欄額不出頭,栌斗與柱頭直接相觸,簡潔古雅。殿內無柱,四椽栿直通前後檐外,托角與梁頭處以鋸齒形榫卯相觸。平梁上置大叉手負重,中心線增駝峰、侏儒柱支撐,結構明快簡潔。

    桑良忠介紹說,後唐同光三年,雖進入五代已十八年,但主持營建者及匠師仍為唐人,建殿規格與工匠手法必然遵循唐代規制。脊部平梁上大叉手間增駝峰及侏儒柱,乃五代新構,開平梁上置駝峰、侏儒柱之先河。殿宇雖然不大,建年確切,形制稀有,它是我國現存唐至五代時期木構建築懸山式殿宇唯一實例,堪稱“中華之最”。“民國初年,平順縣在龍門寺興辦平順第二高小,主教室在大雄寶殿,僧房成了先生們的宿捨。抗戰時,學校曾一度搬遷,直至1949年5月才遷回,其時破壞較重,不少房屋已搖搖欲墜。新中國成立後的1960年代,學校遷出。”桑良忠說道。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整個寺院各殿的塑像、壁畫、典籍和供器等附屬文物大多已經損毀流散,尚有3尊後唐時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時期殘存的壁畫。內還保存有宋代石碑、宋建墓塔、宋雕觀音菩薩坐像、宋雕觀音石座、五代石經幢及明、清碑刻二十通以及壁畫多處,桑良忠介紹說,這些珍貴的附屬文物已成為研究該寺創建、增建等歷史沿革及規模、建制、寺院經濟、佛教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佐證。

    寺院周圍有八大景觀:龍口吐水、石谷龍門、金燈流油、幡桿聖腦、五檀鬧槐、透靈石碑、菩薩迎賓、峭壁石佛,其風景秀麗、形態各異,素有“龍門八寶”之稱。龍門寺西側不遠有埋葬歷代住持與當家和尚的墓地。佛家墓地多為小型石塔、磚塔組成塔林。從墓塔數量可了解龍門寺院的歷史沿革與興衰。

    龍門寺在空間構成上,規模雖然不大,但修建規劃完整。寺內保管著五代以來的歷代修建遺產,組成了名副其實的木構古建博物館,不同時期的修建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結構和工藝,表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技術水平。寺院規劃又具局部宋代特征,加之寺內數量眾多的歷代碑刻,大雄寶殿殘存的壁畫、佛像、經幢等,成為車載斗量的歷史文明遺產寶庫,也可以說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