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河北董子故裡舊縣村

河北董子故裡舊縣村

日期:2016/12/14 18:42: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廣川

    棗強縣城東三十華裡處清涼江東岸的一片狹長區域,南鄰故城、東臨景縣,位於這一區域最南端三縣交界處的舊縣村是西漢哲學家董仲舒的出生地。這裡古繁川流,故稱“古廣川”。過去舊縣人趕集串親,都在背褡上印上“古廣川”字,引以為榮。

    舊縣村的地形地貌獨特,三面環河,外高內低,人稱金盆養魚穴。舊縣村遺址廢墟之多是毗鄰村莊之所未有。過去舊縣村曾有72座廟,83眼井,其中三皇廟、銅佛殿、禹王廟、文廟、董子祠,規模最大。這些古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陸續被拆除。現僅存董子祠。內置明代巨尊石像,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縣村過去每年三會一醮,即農歷五月初三三皇廟會;五月二十八麥王奶奶會;六月十五銅佛殿會;十月十五打醮(道教活動)。屆時滿街都是獅子、旱船、花車、龍燈、高跷、秧歌等花會活動,並有專業戲班和民間自辦小戲團演出。還有各路雜技、魔術獻藝,也有丐幫、盲幫施盡招數乞討。朝山者熙熙嚷嚷,經商者如雲如雨,好不熱鬧。代代如此,至1942年打醮活動停止,現仍留架鼓隊、秧歌隊,在農閒或重要節日開展活動。

    故裡變遷

    舊縣村歷史悠久。傳說大禹治水走遍九州,一次他率領治水隊伍到禹城,路經該處,在此地安營。為紀念大禹,後人在這裡修了禹王廟,至今舊縣仍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故事。

    戰國末期,有個叫董倉的人,苦讀經書聰明過人,後來做到趙國的大夫,在公卿之下,士之上,他家境富足,莊園四布,家丁頗多,所以這裡稱董府莊。幾十年後,到了西漢時期董府莊雖經戰亂,家境受損,但因治家有方,又經文景之治,家產得以恢復,哲學家、儒經大師董仲舒就生於這樣的家庭。

    董仲舒少時天資聰穎,埋頭苦讀,他曾“三年不窺園”攻讀春秋,後赴齊都城臨淄拜公羊壽為師,學習“公羊春秋”。回家後,講辦學堂,收納弟子,傳播儒學,廣交儒士,創立新儒學。漢景帝時董仲舒被封為博士,漢武帝時,他以“天人三策”相對,武帝拍案叫絕,後被封為中大夫,兩任江都易王相,後任膠西國相,他著的“春秋繁露”影響深遠。隨著董仲舒名氣大增,他的家鄉董府莊也聲名鵲起,繁榮起來,據傳漢武帝到泰山封禅曾專程來董仲舒故鄉董府莊巡視,並把董仲舒講學堂作為臨時行宮,至今舊縣村流傳著許多漢武帝駐跸董子講學堂的故事。

    幾百年後,董府莊不斷擴大,居民不斷增加,村莊建為城池,所以董府莊又叫董府城了。隋開皇二年(583年),棗強縣治所遷於此處,因府當時是一種行政機構,比縣大,為不被誤解,又取“物阜民豐”之意,董府城又改為董阜城。

    南宋靖康元年,既金天會四年(1126年),一場特大洪水淹沒城池。城垣、衙署民居全部倒塌,百姓傷亡、外逃者眾多。董阜城遭此大災,很難短時恢復,所以棗強縣治所於1132年往西遷三十華裡劉馬村處,建立新衙署,既今棗強縣城,此後董阜城便廢棄成為舊縣村了。

    明初靖難之亂,這一帶幾絕人煙。永樂年間朝庭移民,自山西遷來大批人口在這裡定居立業。其中有不少是天會年間洪水沒城和靖難之亂時外逃的避難人員返回原籍。

    近代舊縣村因人口增多,早也不止董氏一姓。又增黃、王、李、趙、韓、宮、郭、毛等二十多個姓。為方便管理,舊縣村分為前排、後排。爾後又變成現在的前舊縣後舊縣兩個行政村。董子祠坐落在後舊縣村。

    董子遺風

    舊縣人非常崇拜董仲舒。多年來,把他當神供奉,稱其為董子爺,更以身為董子故裡人而自豪。

    董仲舒雖已去世兩千多年,但他的處世觀和品德對故裡百姓影響尤為深遠。這裡的人家庭和睦,鄰裡和諧,處事文明,愛為公共事業出力,有的出資修路,有的捐錢修董子祠,從不攤派。

    舊縣人非常重視教育,雖然這裡經濟比較落後,但村裡人再窮也會供孩子上學,村裡孩子辍學者少,升學者多,教書育人者眾。全村一千多口人,竟有50多名從事教育。以董仲舒命名的“董子學校”影響縣內外。

    這裡除夕夜,還保留著在天地爺供桌前放一本書的習俗,是取將來家裡能多出讀書人之意,他們對讀書人特別尊重,好多禮節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如老人們聊天時,還會說上幾句“你貴庚啦”、“高壽啦”、“令郎在哪裡貴干哪”等文謅謅的話語,在訂親見面和迎親結婚擺宴席等場合,他們也會請年長博學多聞的人做代表,誰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氣質文質彬彬就會贏得對方的尊重。

    舊縣村因董子故裡而知名,目前村裡主要街道已硬化,農田已進行林網化改造,風景優美,交通便捷,董子祠也將重修。董子故裡在不久的將來,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推薦閱讀:

東莞企石江邊村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鐵爐清夢

張家口掄才書院

廣東鶴山碉樓見證百年風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