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瘦西湖“申遺”求解

瘦西湖“申遺”求解

日期:2016/12/14 9:43:3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瘦西湖 

    “揚州市政府給我們一塊地,緊靠瘦西湖,讓我們設計,我們中標了。”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錢強教授告訴記者,“專家的意見我們采納了,後退80米,在劇場與瘦西湖之間建水面,建園子,就是建一個隔斷,目的是保護瘦西湖,用建設的手段,減少對瘦西湖的影響。目前,設計還在調整階段。原來1200座位的劇場,現在調整為1000座。這個中心劇場是兩層,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這個劇場是給游客用的,不是給揚州市民用的。”

  錢強教授認為,文物保護、世界遺產保護,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發展中的保護。“劇場只是演藝中心的一部分,還有一個商業街。”

  “建演藝中心,政府不出錢,所以要融資,引進開發商。”張新建教授認為,規劃設計中必須有商業項目,投資要有回報,設計不能保證開發商贏利,這也是設計方案通不過的原因之一。

  記者了解到,這個演藝中心的設計方案是“少見的復雜”:要體現揚州特色,還要達到國際標准;盡量減少對瘦西湖的影響,不能挨老百姓罵;功能設計適合現代劇場演出;商業項目不僅要古香古色,重要的是讓開發商贏利。“所以,規劃至今沒有通過。”

瘦西湖

瘦西湖

  市場化運作

  瘦西湖擴容,錢從哪裡來?這是記者在采訪中屢屢提及的一個問題。

  以文化演藝中心為例,記者算了一筆賬。“瘦西湖街道是瘦西湖管委會的下級單位,瘦西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也是管委會的下屬單位,我們街道是無私替公司辦事,拆遷需要多少錢,公司就撥付多少。”拆遷總指揮陳克祥說,“拆遷基本上淨地了,共計花費8000萬元左右。”

  也就是說,拆遷80畝地,花了8000萬元,拆遷成本折合每畝100萬元。而這個地塊的市場價,管委會綜合處長胡曉峰認為是每畝300萬元,拆遷戶朱揚則認為是500萬元每畝——瘦西湖邊上的小別墅,每套占地300平方米,售價達1000萬元。折中一下,按每畝400萬元計算,如果政府拆遷後將這80畝土地“招、拍、掛”,扣除拆遷成本8000萬元,還有2.4億元的盈余。這也就是說,拆遷是個“一本萬利”的“生意”,所以政府有主動拆遷的“利益驅動”。

  政府要將這80畝土地通過無償劃撥的形式,將使用權劃撥給瘦西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用於建設演藝中心,那麼,建設演藝中心的核心項目——兩層樓的劇場,需要多少錢?記者在一個招商網站上發現,預計總投資是6000萬元。顯然,用80畝土地“換取”6000萬元的劇場是“得不償失”,那麼,玄機在哪裡?

瘦西湖 

瘦西湖

  記者在瘦西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馬根的一份工作總結中發現了一點玄機:公司自組建以來,作為景區管委會項目建設和融資的平台,發揮了重要的抓手作用。至今為止總投入已超過30億元。隨著景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僅僅依靠銀行貸款進行項目建設,而又無經營實績的公司運作模式終有一天要難以維系,因此積極應對,進行資本運作已經迫在眉睫。

  瘦西湖管委會綜合處長胡曉峰也認為,雖然瘦西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投資主體,但主要通過項目運作來找錢。

  所謂市場化運作,就是“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

瘦西湖 

瘦西湖

  瘦西湖擴容市場化運作的一個成功個案是,著名台商焦廷標“攜手揚州擴容瘦西湖”。焦廷標祖籍江蘇省江陰縣,台灣電線電纜行業的龍頭老大,台灣華新集團創始人。2005年9月,由台灣華新集團和揚州瘦西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揚州瘦西湖置業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2000萬美元。按照一位知情人的說法,這個置業公司壟斷了瘦西湖擴容的大部分項目工程,“台商有錢,置業公司一成立,就投了一億美元參與瘦西湖擴容開發。”“另外,這個台商是揚州市一位領導招商引資招來的。”

  台商參與“擴容瘦西湖”,按照官方的說法是“綜合開發”。除了建設一些景點外,台商對房地產項目“更為關心”,典型是瘦西湖度假村。這個度假村占地258畝,包括五星級酒店及酒店式別墅區,位於瘦西湖公園的北門,揚州市規劃局批准這個項目後,當地媒體報道說,瘦西湖度假村“填補了揚州城區無度假村的空白”。“當時,對這個度假村的爭議,與演藝中心一樣,非常激烈,在瘦西湖北大門,在揚州市區,如果不是台商,這個度假村不可能獲得批文。”

  “台商還建了一些房地產項目,都是在瘦西湖風景區內。”知情人告訴記者,“在瘦西湖北門建了五星級酒店,台商又要在南門建設演藝中心。台灣的眼光狠毒,瘦西湖邊上最好的風水寶地都讓他‘占領’了。盡管演藝中心項目爭議很大,但揚州市政府已經鐵心了,建設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專家們也只能從技術角度修修補補了。”

瘦西湖 

瘦西湖

  2014年瘦西湖能否申遺成功,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揚州的文昌路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而在瘦西湖風景區游覽一圈,可以穿越歲月3000年。揚州的文化遺跡很多,是一座通史型的城市。作為一座文化名城,目前,揚州的最大心願是什麼?

  用揚州市委書記季建業的話說,“近幾年,揚州懷著對歷史敬畏、對文化崇敬、對先人感恩、對生態呵護的心情,持之以恆地推進古城保護和瘦西湖景區擴容建設,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等一系列大獎,目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了揚州人最大的心願”。

  瘦西湖自2007年被列入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後,揚州就決定將瘦西湖和揚州歷史城區“捆綁”申遺,具體目標是到公元2014年揚州建城2500年時,完成瘦西湖申遺。

瘦西湖 

瘦西湖

  申遺“之亂”

  瘦西湖申遺之前,揚州曾經有過一次申遺——由揚州牽頭的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7月,大運河申遺項目正式啟動,揚州成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流域漫長、歷史跨度大,全長1794公裡,雖然由揚州牽頭,但不是揚州“獨有”,從南到北,大運河穿越北京、揚州、杭州等18個城市,這與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大足石刻、龍門石窟等世界文化遺產不同,即使大運河申遺成功,遺產的地域性特征也不明顯。所以,大運河申遺是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運作起來的。

  早在2006年,時任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世界遺產處處長的陸瓊(現任副司長)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際上對京杭大運河這樣的現存世界遺產非常關注,而且在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目錄中,河流流域極少。“目前還沒有一座城市主動申報,運河沿線城市應盡快行動起來。”

瘦西湖 

瘦西湖

  當時,揚州的思路是,瘦西湖“捆綁”運河申遺。因為,揚州城的水系都是隨著運河的水系變化而變化,瘦西湖與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國家文物局的意見是,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聯合起來申遺。

  在大運河被列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後,瘦西湖申遺又被揚州提上議事日程。但瘦西湖申遺又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一是瘦西湖“捆綁”揚州明清歷史城區申遺,二是瘦西湖“捆綁”揚州明清歷史城區,再“捆綁”唐宋揚州城遺址申遺,都列入預備名單了。面對這兩種模式,揚州一直是猶豫不決。記者致電國家文物局,有關人士介紹說,對此,國家文物局也“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的還有,瘦西湖的獨特核心價值究竟在哪裡?申遺是突出其古典園林的審美藝術特點,還是強調“代表中國傳統社會晚期商品經濟發達的揚州鹽商優雅、精致、奢華的生活方式”,或立意於“中國卷軸畫式經營布局,體現自然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的湖上園林風光帶”?

瘦西湖 

瘦西湖

  擴容對申遺的影響

  目前,國際上世界遺產保護已經明確了遺產作為一個遺產區域的概念,不再使用遺產“核心區”的概念,將遺產本體及其周邊臨近環境作為整體保護對象,並且更加重視和強調遺產“緩沖區”的科學劃定和保護。

  對此,2005年10月在西安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暨科學研討會”通過了《西安宣言》。宣言將環境對於遺產和古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提出了“周邊環境”的概念,承認周邊環境對古跡遺址有著重要性和獨特性的貢獻。

  “顯然,在瘦西湖旁邊進行大規模拆除和重建,會破壞瘦西湖的歷史信息,改變其生態環境。”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介紹說,許多居民搬遷,使其生活方式、鄰裡關系、人與水的親密關系等都被生硬切斷,影響了人文環境。這也是專家反對在瘦西湖旁邊建設文化演藝中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減少大體量建築——演藝中心對瘦西湖的影響,有人建議在瘦西湖邊上開挖一條溝,把水引出來,再建造一個園子,以緩沖建築對瘦西湖的影響。我認為,這樣會破壞瘦西湖水系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至於在瘦西湖風景區內開發旅游休閒和房地產,則是對瘦西湖整體環境的破壞。”

  不過,瘦西湖擴容後,揚州市委市政府申遺的決心很大,但2014年能否申遺成功,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瘦西湖

瘦西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