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日期:2016/12/15 2:04: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多層金字塔的演化

  陵墓模仿住宅和宮殿,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只能根據日常生活來設想死後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們只能從熟悉的住宅為藍本,探索其他各種建築物的型制和形式。

  後來,皇帝的陵墓漸漸改變了型制。因為原始的宗教不能滿足皇帝專制制度的需要,必須制造出對皇帝本人的崇拜來。這就必須把他們的陵墓發展為紀念性的建築物,而不僅僅是死後的住所。於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Nedetka)在薩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廳堂之上造了九層磚砌的台基,向高處發展的集中式紀念性構圖萌芽了。

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

  到了古王國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越來越刻意制造對皇帝的崇拜,用永久性的材料——-石頭,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陵墓,最後形成了金字塔。

  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

  第一座石頭的金字塔是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大約造於公元前三千年,它的基底東西長126米,南北長106米,高約60米。它是台階形的,分為6層。周圍有廟宇,整個建築群占地約547×278米。

  但是,昭賽爾金字塔的祭祀廳堂,圍牆和其他附屬建築物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束縛,它們依然模擬用木材和蘆葦造的宮殿,用石材刻出那種宮殿建築的種種細節,不過,這做法也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它們的纖細華麗把金字塔映襯得更端重,單純,紀念性吏強。

麥登金字塔

  昭賽爾金字塔建築群的入口在圍牆東南角,從這裡進入一個狹長的、黑暗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時呈現在眼前。這個建築處理的用意在造成從現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而死後有皇帝仍然在冥界統治著。光線的明暗和空間的開阖的強烈對比,同時震撼著人們的心,著力渲染皇帝的“神性”。

  麥登金字塔 (Pyramid at Meydum)建於第三王朝末朝,塔底邊144.5米見方,高約90米,塔身下部斜度呈51°。

達舒爾金字塔

  達舒爾金字塔 (Pyramid at Pahshur)

  建於公元前2723年。塔底邊187米見方,高約102米。塔身下部斜度呈43°,上部斜度呈54°15′。

  吉薩金字塔群

  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在三角洲的吉薩(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大金字塔,在今開羅近郊,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組成。周圍還有許多“瑪斯塔巴”與小金字塔。

吉薩金字塔群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體呈立方錐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現為137米,底邊各長230.6米,占地5.3公頃,用230余萬塊平均需約2.5噸的石塊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層磨光的石灰巖貼面,今已剝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處,通過長甬道與上、中、下三墓室相連,處於皇後墓室與法老墓室之間的甬道高8.5米,寬2.1米,法老墓室有二條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內擺放著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處。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蘭天空為背景,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黃色沙漠上,是千百萬奴隸在極其原始的條件下的勞動與智慧結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