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民間故事凝聚民俗風情 三塘廟與煮海泥傳說
日期:2016/12/14 9:57:41   編輯:古代建築史民間故事與傳說,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以下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就以其獨特的傳承形式展示出了大港豐富的文化意蘊。
三塘廟與馬蹄井
據傳說,很早以前有“三塘”(南塘、中塘、北塘),地勢由北向南自然形成。有一條沙檩子高出其他地方,彎彎曲曲宛若一條橫臥著的龍。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此地日後必有真龍降臨人間,唯恐大唐江山難保,就召集眾臣商議用計破之。有人獻出破解方法:在這沙檩子的頭、尾、中各修廟宇一座,以壓其“風水”,鎮住擾亂江山的蛟龍,免除後患。朝廷立刻召集天下能工巧匠,破土興建。
這三座廟宇必須在同一天的午時三刻同時上梁,如錯過時辰則前功盡棄,唐太宗便委派元帥尉遲敬德監工。上梁這天,尉遲敬德騎烏骓馬由北向南傳令。當他到中塘時,烏骓馬饑渴難忍,以蹄刨地,轉眼間地上出現了清泉小井。烏骓馬急飲幾口,繼續急馳,奔向南塘。到南塘時正值午時,三座廟終於一起上梁,而烏骓馬卻活活累死了,故有“大唐修建三塘廟,敬德跑死烏骓馬”之說。中塘這個地方由此而得名,而人們也就把清泉小井起名為“馬蹄井”。
傳說中的“南塘”在大港水庫一帶,“北塘”在南郊小白莊附近,並不是塘沽的北塘。大港現在只保留著中塘的地名,南塘和北塘已經不復存在,中塘廟也早已拆除。馬蹄井也由於人們長期不用而被覆蓋起來。只有“三塘”和馬蹄井的傳說還在流傳。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傳說很早以前,大港海邊住著一戶人家,有老兩口和一個女兒。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老兩口得了一種怪病,整天渾身無力,不思茶飯。女兒蘆花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夜裡,蘆花做了個夢,夢見一只金燦燦的鳳凰從海邊飛來。夢中的蘆花迎著鳳凰跑過去,求鳳凰給爹娘治病……蘆花醒來後,就把夢到金鳳凰的事和爹娘說了。“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海邊一定會有寶物。”她的父親對女兒說。
蘆花跑到海邊,發現一處像是很大的鳥爪抓過的痕跡,其中還有一個泥團。蘆花心想,這一定是鳳凰落過的地方,就用手巾把泥團包好捧回家去,吊在鍋台上方的房梁上。
蘆花開始做飯,鍋裡的熱氣圍繞著房梁上的泥團,不時有水滴掉入鍋裡。蘆花端著湯飯送到爹娘面前,二老一嘗十分順口。沒過幾天,老兩口的病就都好了。父親指著泥團說:“這就是鳳凰給的寶啊。”
於是,聰明的蘆花到海邊取來海泥,放到鍋裡用水煮,鍋邊就掛上了一層白色粉末。蘆花嘗了嘗,鹹鹹的,比泥團滲出的水珠味道更重。從此,蘆花做飯時都要加點海泥煮出的白粉末,給爹娘強身壯體。附近的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求蘆花給他們治病,蘆花成了遠近有名的醫生。
蘆花把煮海泥的方法教給鄉親們,大家的身體也都強壯起來。後來,有位文人寫出一篇以海水煮鹽的文章報與朝廷,皇上得知後下旨,在蘆花家的海邊開辦以海水煮鹽的鹽灶業,封煮鹽者為灶戶。
如今在大港中塘鎮,有一個小區就叫做棲鳳裡。(渤海早報記者 蘇傑)